大部制如何避免“穿新鞋走舊路”?

時間:2013-03-12 15:29   來源:台灣網

  3月10日,國務院公佈了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這是一個針對中國具體問題的行政改革方案,鐵道、人口計生、食品藥品安全、海洋維權被普遍解讀為重點改革領域。

  “大部制改革”的看點不在部門多寡,而在管用實用,如何避免“穿新鞋走舊路”是必須深思熟慮的問題。

  第一,改革路徑必須清晰。相對於盲目追求數字上的減少,並不是真正的改革。改革開放以來的六次機構改革,不敢妄評是否成功,或許減少了行政部門,卻增加了龐大的企事業單位,形成了新的壟斷市場和既得利益群體。此輪改革的重要意義在於正確地以社會問題作為改革切入點,以解決民生問題作為改革導向。政府職能由管制型向服務型轉變,這條改革路徑逐漸清晰,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第二,民生導向務必堅持。大部制改革很難讓老百姓真正搞懂,但是對民生層面産生的直接影響卻至關重要。對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海洋局、鐵道部等“動手術”,來解決民生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也是回應社會對民生輿論的呼聲與關切。比如,鐵道部的改革應帶來更好的鐵路服務,不能伴隨客貨運輸收費的上漲,也不能損害幾百萬鐵路部門員工的切身利益。

  第三,高效廉潔是永恒話題。政府職能要朝著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方向轉變,高效廉潔是社會大眾熱切的期盼。中央放權有利於讓地方和社會參與到政府的管理中來,增加透明度和參與率。中央權力是否真的下放,放給市場、社會和地方,同時又堅決斬斷利益鏈,促進社會公平公正,改革才真能透出曙光。

  第四,依法行政無可推卸。憲法和法律是政府工作的根本準則。無論改革與否,政府都要帶頭維護法律的權威,發揮法律的引導和推動作用,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以政府帶頭守法、嚴格執法,引導、教育、督促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經營依法辦事。

  有人説,這次機構改革是一次瓜熟蒂落的過程,實現了改革行動與輿論訴求以往所沒有的密切互動。然而,機構改革藍圖敲定之後,如何落實並執行改革方案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台灣網網友 羅智剛)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