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急著把一次性發泡食具放出籠

時間:2013-03-21 13:48   來源:台灣網

  國家發改委此前已經宣佈,從5月1日起,一次性發泡塑膠食具的生産、銷售、使用,將會合法化。這就意味著之前被禁用了14年的一次性發泡塑膠食具,被解禁了。一言既出,有支援的也有反對的。(3月20日 中國廣播網)

  “白色飯盒”又要重出江湖了!此言一齣市場和輿論一片譁然,更有“發泡食具是綠色食品”的專家級言語來襯托出場氣氛,一時間很多人不明白,曾經被看作是白色垃圾的一次性食具,怎麼又變得合法了?

  最讓大家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市場上的主打一次性食具的可降解食具,不正用的好好的嗎,為何要把已經塵封14年之久的淘汰産品又挖掘出來?發泡食具強項無非是價格便宜、節約資源,但其自身存在眾多安全隱患和風險。然而現在“綠色産品”一説橫空出世,這很難讓大眾消費者有個心理轉換過程,確實有唐突之嫌。

  我們之前得到的科普知識是,發泡食具碰到熱食熱水後,會析出含雙酚A等物質的毒素,而生産發泡食具的原料中有害物質濃度超標,加工過程中工藝控制不好,毒害將會更大。對於這樣的印象,恐怕已經有相當深刻的群眾基礎了,雖然大家都沒有對發泡食具做過現場試驗,但是燃燒發泡餐盒産生的那種怪味道確實讓人不敢恭維。就對於專家所聲稱發泡食具産生二惡英産生的最佳溫度條件是270到400攝氏度,這句話本身就很值得玩味,“最佳溫度”並不是“最低溫度”,有的時候一字之差,結果卻南轅北轍,這樣的科學腦筋急轉彎還是少開為妙。

  發泡食具“百害而有一利”,那恐怕就是便宜省料,如果基於這一點就著急開工的話,恐怕還欠考慮。其實發泡食具在很多的地方根本就無“解禁”一説,因為它壓根就沒有退出過市場。就在20日,筆者還享用過一頓用發泡食具盛的快餐,而有過類似遭遇的恐怕不在少數。這不由聯想起轟轟烈烈的“禁塑令”,同樣是落于草草收場的窠臼。一場和禁令打了14年遊擊戰的發泡食具,一夜之間就發現自己被名正言順的“招安”了,恐怕連它自己都想不到幸福是來的如此莫名其妙。

  主張解禁的聲音躊躇滿志的抓力點是合格的生産商、以及更重要的完美回收網路。前者我們暫且不討論,就説回收如何得力的問題,專家是寄希望於“老百姓的覺悟”已然提高,但是不怕看官拍磚,筆者認為很多人環保覺悟遠遠還未達到那個高度,即便達到了,請問傳説中“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箱的覆蓋率是多少?這種只在想像中的回收網路,能否承載起“白色夢想”的起飛,可真是大大的問題!

  我們不反對用科學技術把利益最大化,但前提必須是可行、安全、環保。在很多環節還是相當薄弱,甚至都是基於紙上談兵的層面,卻已經開始想著把發泡食具放出籠,試問會有多少人來為之買單?請翻看過去記憶裏,那鐵路、河流湖泊那白的刺眼的飯盒,難道你們就那麼想去追尋從前的記憶,那你們就去吧,我可不奉陪! (台灣網網友 謝偉鋒)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