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遷徙,助力“中國夢想”起航

時間:2013-03-07 15:59   來源:台灣網

  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快推進戶籍制度、社會管理體制和相關體制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常住人口,為人們自由遷移、安居樂業創造公平的制度環境。(3月6日 中國新聞網)

  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於過去五年做了全面細緻的、實事求是的陳述。報告強調了戶籍制度的改革問題,實際上這個問題是與城鎮化相連的。目前,我們國家的城市化率實際上不到35%,與中等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相差很遠,所以應該加強城市化。城市化不單純是人住進了城市,而是要把農民變成市民,這就需要和所有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待遇,提高城市化品質。

  今年的“兩會”,筆者第一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聽到“自由遷徙”這個詞。其實自由遷徙已經是中國大規模城鎮化進程中的現實,農民工雖然實現了自由遷徙,但沒有享受到公平的待遇,背後是制度問題。一方面是戶籍制度改革,農民工的市民化;還有一方面是農民工家屬的市民化,包括留守兒童、婦女以及留守老人等,這批人要在城裏安居樂業,也就是讓他們在居住、醫療、教育方面都能得到保障。

  我國的戶籍制度改革,如果在就業、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體系沒有實現城鄉一體化、外來工與戶籍人口待遇沒有平等化的情況下倉促推出,不但實現不了改革的目的,使改革成為一紙空文,反而容易帶來對社會管理和正常秩序的衝擊,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只有在國家層面先期推進戶籍制度綜合配套改革,逐步實現涉及戶籍制度的居民的各項政治、經濟、社會權益的平等,戶籍制度改革才能水到渠成,各項改革措施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因此這次報告中提出,要為人們自由遷徙、安居樂業創造公平的制度環境,這是非常關鍵的,這個工作也牽涉到方方面面,工作量也是巨大的。要全面實現農民工自由遷徙,落腳點是在編制發展規劃、制定公共政策、建設公用設施等方面,統籌考慮長期在城市就業、生活和居住的農民工對公共服務的需求,逐步健全覆蓋農民工的城市公共服務管理體系。同時還要依靠政府繼續深化改革,這個改革必須是兩頭改革,一方面是農村方面的改革,一方面是城市方面的改革,改革包括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保制度、醫療保障、教育保障等多方面,這些制度的制定是否能給農民帶來切實的保障,才能真正推進城鄉一體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我國實現自由遷移是十分必要的,實現自由遷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現實需要;是戶籍制度改革的需要;是履行國際義務的需要;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水準的標誌。通過制度上的改革,給予民眾自由遷徙的種種保障和便利,也就賦予了他們不受限制地追求個人發展和享受幸福生活的權利。在更大程度上,它意味著民眾對社會資源平等佔有和享用的權利。自由遷徙不僅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而且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是公民追求幸福權利,謀求自由發展、實現生命價值的必然延伸和現實要求。現代文明社會只有充分尊重人的價值,不斷創造條件和適合的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公民才能和智慧,才能真正體現人的尊嚴,實現人類社會的持久繁榮和進步。

  自由是公民權利,自由是核心價值,自由是人類理想。自由遷徙的旗幟一旦高高飄揚,我們就能夠實現“社會進步、國家富強和個人幸福”的“中國夢想”。自由遷徙已經出現在報告裏面,筆者期望著它早日成為現實。(台灣網網友 袁寶)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