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吹響深化改革的主旋律

時間:2013-03-07 15:42   來源:台灣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參加遼寧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如何實現這樣“中國夢”?儘管史上各個時期,不同朝代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背景不同,具體實施改革的內容、目的、手段各異,但有一個共同點是顯而易見的,就是改革都不是固守已不適應新的政治、經濟情勢的舊的機制、體制或政策。只有不斷變革,社會才會進步。

  《呂氏春秋?察今》中説:“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移時移,變法易矣。”講的就是要把握好改革的時機。改革也是一項極為複雜的工程 ,中間難免出現矛盾、曲折和反覆。歷史上的一些成功的改革者,都是順應歷史潮流 ,順應人民的意願,遵循社會發展規律,把握時機,適時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縱觀天下,決策層改革的決心如何,往往是決定改革成敗的關鍵。春秋時期的管仲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得到了齊桓公的支援,他自己又掌握了國相大權。管仲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禁止貴族掠奪私産,鑄造貨幣,調劑物價等事項。管仲改革成效顯著,使齊國確立春秋霸主。

  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透視古代改革史,整頓吏治,嚴明律法,通過不斷的改革求生存,求發展,求繁榮。如秦商鞅所説:“當時而立法,因事而治禮”,管子指出:“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北宋王安石主張限制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和操縱,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統治當局,

  縱觀古今改革對於我們今天具有積極的資政、借鑒意義。改革是革除社會弊病,更是強國富民的重要手段,改革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源泉,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和人民意願是改革成敗的重要因素,改革不會一帆風順,必然會遭到貪官污吏勢力,既得利益者的阻撓,充滿著尖銳複雜的鬥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兩會的號角已吹響了改革的主旋律,認真總結古往今來歷次改革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當今中國的改革會然會涉及到經濟關係的組合和各階層利益的調整,也是改革勢力與反對勢力之間的較量、改革者的策略方針是否得當,否則再進步的改革也將會流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參加兩會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要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因此,改革者要有義無反顧、勇於獻身的精神,中國改革才有希望。(文/宋丞策)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