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獲諾獎”是一種修辭手法

時間:2012-10-08 14:05   來源:台灣網

  2012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1日即將揭曉,由於有中國作家破天荒登上西方博彩公司“諾獎賠率表”的榜首,我泱泱大國多少子民歡欣鼓舞涕淚流連,“莫言獲諾獎”的呼聲此伏彼起一浪高過一浪,有國人甚至抬出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對莫言禮貌性的評價,試圖暗示自己莫言獲得今年諾獎的真實性,實在不得不讓人佩服他們這一種樸素的愛國情懷。

  對於諾貝爾文學獎這一個讓很多人敬畏有加口水直流的東西,我一直是深感疑惑。我納悶的是,諾貝爾其人只不過是一個炸藥的發明者,他本身並沒有任何的文學成就可言,像這樣一個與文學毫不相干的外人,他到底有什麼資格來命名一個所謂的“世界最高文學獎”呢?

  另外,像瑞典那樣的一個國家,人口不過我泱泱大國一個河南省的十分之一,十多個氣喘吁吁、氣息奄奄的老頭老太,他們這個小範圍的評委會能夠代表評判世界文學的最高水準麼?以他們七老八十風燭殘年的精力和體力,又能抽出多少時間閱讀世界各國汗牛充棟浩如煙的文學作品呢?

  由於諾獎公信力的下降以及連年的入不敷出,瑞典諾貝爾基金會日前宣佈,將2012年的獎金數額削減20%,通過減少開支來保護基金會的長線投資,這就意味著諾貝爾獎的獎金數額將從目前的1000萬瑞典克朗減至800萬瑞典克朗,再加之歐美國家近年來經濟增長持續低迷,西方博彩公司想開拓中國這個14億人口大國龐大市場的心情可以理解,而從諾貝爾文學獎這一“中國人心目中永遠的痛”下手,無疑是吸引中國賭徒(比較好聽的説法是“彩民”)的一個極佳的切入點,如此大好商機豈容錯過?

  對於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我曾經也滿懷信心,不是因為他的所謂“民間立場”,也不是因為他的作品在西方如何的受歡迎,而是因為莫言與諾獎“氣質相投”。我曾與瑞典學院院士暨諾貝爾文學獎資深評委馬悅然有過正面的交鋒,從諾獎評委會這位“唯一精通中文”的評委在書信中出現的“回復地位”(應為“恢復”)、“偽造謠言”(語義重復)、“此致敬禮”等多處語法錯誤來看,曾煞有介事歷數微博諸般重要社會意義卻又在微博多次出現標點符號和“截至到目前為止”(語義連續重復三次,“截至”本來就是“截止到”的意思)等諸多常識性低級錯誤的這位在微博自我介紹寫著“中國首位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作家”和“中國乃至亞洲文學領軍者”的莫言大師無疑與之是棋逢對手不遑多讓,而與諾獎評委水準接近氣味相投,也是張一一先生看好莫言獲得諾獎的唯一理由。

  去除西方博彩公司的“陰謀論”,我確信莫言獲得諾獎只是一種修辭手法。如果莫言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我將到湘江或長城去“裸奔”——我只能以這樣一種方式表達對“莫言獲諾獎”的極度不信任。 (台灣網網友 張一一)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