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改名消除歧視難脫花樣改革之嫌

時間:2012-10-12 14:20   來源:台灣網

  今年9月,多家媒體呼籲消除社會歧視,為“老年癡呆”正名。在昨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衛生部表示,老年癡呆症規範名稱是“阿爾茨海默病”。(10月11日《新京報》)

  改名的理由是因為“老年癡呆”含有歧視之意,所以,衛生部表示,要尊重人,從病名入手。沒人會懷疑這種出發點有什麼惡意,但是,我們不可對此抱過多的樂觀,以為改名了就歧視不在無疑是很傻很天真。

  一個名字的含義是在社會生活中積澱而成的,強行改變,並不一定能收穫尊重之意,相關部門強行改名只怕更多的是有不負正業之嫌。如將“農民工”改名“外來務工者”,可更名後的外來務工者依然生活在城市的邊緣,依然為了醫保與入學而四處奔波,被排斥在政府的城鎮規劃之外。由此可知,更名往往成了逃脫責任的權宜之計。正如有人生病卻不給其醫治,只是將其臉上涂點亮彩顯得精神十足的樣子,這對病人與公眾都是十足的欺騙。

  寄望更名消除歧視不太靠譜的理由之二,是因為實質內容不變,縱然更名,也會將後來更改的名字變得飽含歧義。正如“妓女”為古有之的用法,後來忽然要向其表示同情與尊重,稱其為“小姐”,現在導致沒幾個女性敢坦然接受“小姐”的稱呼,政府與媒體忽爾又要為其更名,表示無歧視之義,稱之為“失足婦女”,但這依然不能提高性工作者的地位,她們依然掙紮在出賣肉體的場所,掙幾分青春的錢,。而社會各界並不因其稱呼的改變而對其態度有所變化。

  從醫學的角度來看,以“癡呆症”定義這種疾病可能有不科學之處,但業已為社會接受。指的是這一特定的病,或有貶義存在,但也並不全是別人鄙視的目光于其中。如《紅樓夢》中的寶玉、黛玉都被人稱之為癡呆,我們讀者卻對其是真心的喜愛。“老年癡呆”的稱呼,或許在一定的場合確實有人在語氣中夾雜有不屑之意,但是,這與使用者個人修養有關,卻並不成為非要更名的理由,畢竟,只要人內心不尊重病人,即使換成星宿老仙下屬的馬屁稱呼也一樣掩蓋不住那種鄙夷之情。

  怎樣對一個病人表達自己的尊重,表達對生命的敬畏,表達對別人遭受不幸的同情,需要個人心存敬意,需要國家與政府的健全保障體系,讓其活得有尊嚴,這才是比更名更為有效的表達不歧視的方式。衛生部應做的是加大疾病的防控與醫保的覆蓋,而不是在更名這種事上大費周章。

  況且,“阿爾茨海默病”能在以後使用當中不沾上歧視的語義嗎?語言的發展,沒人敢保證。同時,這個名詞過於生僻,也不是一般的民眾所能理解。事實上,將“親愛的”換成“達寧”不能消除其親昵色彩,更個病名更難脫病之為病的本質,也難脫當下社會所形成的特定看法。而且,更名更會造成文化隔膜。文化是要為老百姓服務的,這一點,無須過多強調。

  因此,尊重哪一個群體,不是在名字上改變這麼輕巧,而是要求政府機構能多做點實在的事情,至於花名能免就免了,實利倒可以多一點。 (寧新春)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