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黃金周拉上了帷幕,卻給公眾留下了不盡的遐思。無論從拉動內需、發展“假日經濟”、旅遊經濟的角度,都要必要算算賬,總結其得失。
毫無疑問,今年國慶黃金周雖然高速公路免費,少收了幾日銀子,但各地一點也不吃虧,景區、餐飲、住宿等旅遊經濟的鏈條上的諸環節,賺得盆滿缽滿,皆大歡喜。
然而,“堵”也是國慶黃金周留給公眾的最突出印象。先是免費高速公路“堵”,然後,是出行交通的“堵”;繼而,是旅遊景區“堵”。各地遊客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數量驚人的旅遊人流在國內涌動,旅遊接待資源遭遇到嚴峻的挑戰……
顯然,我們在收穫喜悅的同時,不應當讓“堵”繼續重演,這就需要弄清“堵”的原因。
高速公路免費是“堵”的表面的、直接的原因。如果和先前一樣,高速公路不免費,自駕出行的車輛尤其是私家車不可能這麼多,車主們能算清高速公路免費與否讓自己掏多少銀子。高速公路免費了,無疑給人們送了一個可觀的節日“福利紅包”,不拿白不拿。出遊的人多了,自然引發旅遊景區的“堵”,造成住宿、公交等旅遊資源的緊張。
帶薪休假制度未能落實是“堵”的深層次原因。目前,帶薪休假制度並未得到落實,尚屬一紙空文。因此,人們的出遊熱情只能在黃金周裏釋放,不“堵”才怪。現在,有專家提出要恢復五一黃金周,這並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只是把國慶黃金周的“堵”一次變為一年“堵”兩次。如果帶薪休假制度得到落實,就會分流節日黃金周出遊的人流。平時出遊的成本低,避免擁堵之苦,人們何樂不為?
當然,一些景區沒有建立健全預警制度,造成遊客數量超過景區的負荷極限,也是“堵”的原因,但這只是次要原因。
顯而易見,要治理好黃金周的“堵”,最根本的對策在於,儘早落實好帶薪休假制度,讓出遊的人們平時就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休閒旅遊,錯開旅遊高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是調整需求的最好杠桿。為此,應用合理的價格杠桿調整出遊需求。黃金週期間,公路、航空、鐵路等出行票價可上浮,平時下浮;在黃金週期間,高速公路除了對供應“菜籃子”“米袋子”的車輛免費外,對旅遊的私家車一律不免費,平時可考慮免費或降價,熱門旅遊景區也是如此。必須走出高速公路一律免費的認識誤區,要讓人們認識到:高速公路免費或降價是為了降低物流成本,讓公眾在“菜籃子”“米袋子”方面得到實惠;高速公路收回成本後的收費必須用於民生,而不是滿足小集團的利益。我們就是要用價格的杠桿引導國人出遊,切實享受到休閒旅遊的悠閒、溫馨。 (台灣網網友 于文軍)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