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出行不添堵 才是治堵第一步

時間:2011-06-27 15:14   來源:台灣網

  今年全市“兩會”期間,城區擁堵問題成為最熱門的話題,綜合性整治解決城區擁堵的呼聲越來越高。實際上,市民早已發現,宜居之城的交通是那麼的弱不禁風,以至於一場雨的降臨,或是一天的下班高峰,就可能使它幾近崩潰。是車太多了嗎?是路太少了嗎?是交通管理滯後?還是城市的規劃出了問題?中山的交通正處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6月20日《中山日報》)

  無疑,中山城區擁堵已成為市民與政府共同的“心病”,有限的道路資源與無限的通行需求似乎總是一對無法紓解的矛盾。尤其是風雨襲城、上下班高峰,車行如蟻,堵得人焦頭爛額。而這些年,政府為“治堵”可謂是殫精竭慮,又是搞立體交通、又是宣傳綠色出行,尤其是今年中山還將加快建設“五橫六縱七高速九加密”幹線路網,加強與珠三角公路、鐵路、港口、機場等重大設施對接,加快14 處市際道路和26 處市內道路對接。這些措施都不是孤立存在,凸顯出相關部門打組合拳的決心和勇氣。

  然而,交通擁堵的治理是一項“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的巨大工程。這裡面固然有著政府的各種決策方案起主導作用,但也絕對離不開每個市民從心底的那份自覺配合的意識。如果一邊是大力呼喚要求改善出行擁堵的迫切呼聲,一邊又讓不文明出行行為一再重演,那麼無論道路拓寬到什麼程度、公共交通事業有多發達,都擋不住擁堵的發展勢頭。筆者認為,對每個市民來説,能夠文明出行不添堵,才是治理擁堵的第一步。

  其實,在道路交通中“蝴蝶效應”比比皆是。或許你不經意的一個不文明駕駛行為,甚至是走錯一個路口,特別是引發交通事故,其導致的交通延誤,可能會傳遞幾公里,影響成百上千輛機動車,導致一個區域的流速下降,甚至是堵死。倡導文明出行,雖然不是解決堵車問題的治本之策,但對緩解交通擁堵無疑是有好處的,至少不會增加一些人為的擁堵。

  竊以為,城區治理擁堵的重心應該回到引導合理使用機動車方面。在誘導和約束駕駛員為城市公共生活讓渡空間方面,政府不妨大張旗鼓、大膽嘗試。因為,培養市民的行車新倫理是建設“暢行中山”的行為基礎,治堵的智慧也只有從限購、限行等“限車”方面拓展到引導合理用車等用車倫理的培養上,我們才能在不斷加大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同時,建設起機動車使用的城市管理新秩序,治堵的政策系統才更完備、更科學,治堵的效果才能可預期。(台灣網網友:羅祥)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