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何時才能去掉隱形的“綠領巾”

時間:2011-10-21 17:11   來源:台灣網

  在網上喧囂一時的西安某小學的“綠領巾”事件因被官方叫停而落下帷幕,這註定是一齣教育的鬧劇,是一顆應試教育和政績茍合下産下的“畸形蛋”。這則新聞註定是短命的。

  可是,作為教育人,不該把綠領巾僅僅當作熱鬧的娛樂,因為還有許多學校仍舊戴著“隱形”的綠帽子,用應試的刀殺伐著學生的創意。

  綠領巾現象實在只是教育化功利的冰山一角,可我們對許多教育裏的怪現狀卻熟視無睹,真成了見怪不怪。君不見:大小學校分數依然霸佔一切,班級按成績分座位,學校按成績分班,課程表上音體美如同虛設,所謂的主課才是一切;刻意延長學生在校時間;大小的考試烤焦了學生的點點創意……學生何止只戴著一條綠領巾,戴著“綠領巾”的又何止只是學生!你以為摘掉“綠領巾”就摘掉了教育的功利思想嗎?

  魯迅先生在《熱風?隨感錄四十》中説:“直到近來,經過許多學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于孩子的發達。所以,一切設施都應該以孩子為本位……”縱觀今日之教育,我們何曾從孩子出發?多少教育者在振振有詞“這樣做是為了激勵他們,為了他們的的將來。”我們到底要給他們一個怎樣的將來?是當官的將來,還是眼裏只有名利的將來?

  當教育不再是為了孩子的成長,而是為實現教師們、校長們、官員們某種個人目的的一種工具時,這又是多麼的可悲!

  魯迅先生還説過“後起的人物,一定尤異於前,決不能用同一模型,無理嵌定,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試問一下,今天到底有多少學校、教師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指導者、協商者?又有多少是命令者?基於壓制,逼迫之下成長的孩子,到底能不能“一定尤異於前”?

  教育必須從孩子出發,真正把孩子擺到“人”的高度。尊重他們,而不是肆意踐踏他們的尊嚴;解放他們,而不是馴服、控制、塑造他們。這是常理,但遺憾的是,多少人對常理視而不見。

  教育,何時才能徹底去掉那條“隱形”的“綠領巾”!(台灣網網友:呂建斌)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