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400億,國産片需要新類型

時間:2015-12-09 09:24   來源:京華時報

  中國電影票房過了400億。400億是個大數字嗎?相比于10年前的全年20億票房,的確是個大數字,但仔細觀察這個數字又有一些不滿足。

  這種不滿足主要體現于兩點。其一,進口電影仍然接近整體電影票房的一半。雖然每年的電影市場票房年報都會興高采烈地宣佈,國産片又一次險勝進口片,但如果敞開讓進口片進來與國産片進行競爭,國産片目前肯定不是對手。

  這也是第二個不滿足産生的源頭——品質。是的,國産片的確在今年票房前十名中佔六席,《捉妖記》還幹掉了《速度與激情7》,成為票房第一,但後來大家也發出了“就算奪得票房第一又怎樣”的感慨。僅就品質對比而言,國産片在整體品質上仍弱于進口片。在這樣的狀況下,強調票房而非強調品質,多少都有點報喜不報憂的感覺。

  票房超過400億,也不能僅僅看到憂患,該慶祝的還是要慶祝。票房數字有它積極意義的一面。首先,它傳遞出一個強烈的信號——以電影為核心延展的文娛産業鏈將會創造更多的綠GDP。其次,票房數字的激增將會帶來持續的興奮劑作用,會刺激整個産業從業者為了一個美好的目標而竭力去創造,這是一個證實文化軟實力的機會,電影擁有了成為國家名片的機會。

  中國觀眾支援國産片最有力的方式,就是為一部哪怕只有一兩個亮點的國産片買票,為製作者和創作者解決後顧之憂。而創作者與製作者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茫然之後,也隱約摸到了屬於國産電影的發展之路,一旦中國電影與中國觀眾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共鳴,400億票房也會很快成為一個被碾壓的數字。

  據統計,400億票房有一半是與喜劇相關的電影貢獻的。作品類型的單一勢必會讓市場充斥仿製品,多數喜劇片都和爛片有緣。想要中國電影票房繼續參演在風口上飛起來的豬的形象,就必須找到適合國産片的電影類型。

  神話故事或是國産片保持持續崛起的原動力。中國的神話故事雖然不像西方神話那樣在體系形成方面清晰可辨,但中國神話的美學精神也能找到諸多的共同之處。中國神話有著濃重的底層意識,如女媧補天意在庇祐天下眾生,如夸父追日説的是犧牲小我保護百姓。在人與神的對話中,也洋溢著平等精神,這是在其他題材作品中少見的;中國神話人物的服務意識也有著打動人心的力量,比如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都把精力轉移到服務他人,這是一種高尚的情操,並且一直以來,這種高尚情操是中國神話人物普遍所具備的素質;在表現個體命運的悲愴方面,中國神話也不乏佳作,比如精衛填海、嫦娥奔月,這些故事背後所隱藏的生存愁苦、命運無奈,恰恰也是平民百姓最常面對的情感弱點,所以這樣的故事最能觸動人們的淚腺。

  現在拍攝神話題材電影是最合適的時候,技術方面幾乎實現了全球同步共用,市場方面給創作者提供了最友好的試錯機會。最最重要的是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觀眾群。當喜劇創作走向疲軟、愛情類型缺乏足夠吸引力、武俠動作片接近末路的時候,神話題材因為具備巨大的觀賞價值和文化認同感而擁有難得的機會。誰抓住了這次機會,誰就有可能成為引領一個新電影時代的佼佼者。(韓浩月)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