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離巨幕時代有多遠

時間:2011-04-18 15:4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如果説2009年《變形金剛》上映時,大多數中國觀眾對巨幕還一無所知,2010年1月《阿凡達》上映時,看一場巨幕還“心存奢望”的話,那麼一年之後的今天,隨著好萊塢電影越來越多采取巨幕制式,國內巨幕影廳的建設熱潮已經如火如荼,大有“無巨幕廳不成影院”的架勢。

 

  在國內被稱為“巨幕”的IMAX即Image Maximum的縮寫,意為“最大影像”,其標準的銀幕寬22米,高16米,相當於一個豎起來的籃球場。因為有著水晶般清晰的畫質、最大化的觀影視野和完美的音效,巨幕被譽為“終極觀影體驗”。

 

  一部《阿凡達》讓原本曲高和寡的巨幕一夜之間變成了搶手貨,一些影院售票窗前的隊伍蜿蜒排出幾百米,陣勢堪比春運。更有一些超級影迷不惜打“飛的”專程趕赴北京,為的就是一睹巨幕芳容。

 

  日前,在中國票房收入排名第一的萬達電影院線與IMAX巨幕電影公司在京簽署協議,雙方約定,至2014年,雙方合作建設至少75個巨幕影廳,加上目前已開業和在建的巨幕影廳,屆時僅萬達電影院線就將擁有超過100個巨幕影廳。在IMAX公司看來,中國內地已經成為目前全世界巨幕發展最迅猛的市場之一,他們的目標是,到2016年中國大陸巨幕影院數量達到300家。

 

  近兩年,巨幕影院建造熱一浪高過一浪,不僅一、二線城市不甘落伍,新疆的阿克蘇、雲南的彌勒縣這樣的地方也在摩拳擦掌。而在上海、天津等城市,建設巨幕影院更被作為商業項目招商的基本條件,否則將無法參與競標。

 

  中國電影真的即將進入到巨幕時代?

 

  “中國經濟和每人平均可支配的財富在成長,中國電影業在飛速發展,而中國的娛樂方式太少了。”在IMAX公司CEO葛爾方眼中,既然電影是中國人的主要娛樂方式,那麼巨幕可以算是頂級大眾娛樂享受。

 

  儘管對於越來越多涌入影院的新生代電影觀眾來説,巨幕有著超強的吸引力,但對中國年輕的電影院線來説,巨幕在代表當今電影放映技術的最高水準和發展方向的同時,一直都是昂貴的代名詞。一個巨幕影廳的硬體成本高達1500~2000萬元人民幣,差不多是7個普通影院的投資,此外還有放映成本和運營費。在電影票價本來就居高不下備受質疑的情形下,150元左右的巨幕票價自然讓不少觀眾敬而遠之。在二三線城市,就更是如此,一些影院咬牙打出特價牌,可觀眾仍舊不肯買賬。

 

  《阿凡達》上映前,導演卡梅隆曾斷言:IMAX元年即將到來。當時,不少傳統電影人對此嗤之以鼻。但當《阿凡達》狂卷全球數十億票房時,沒人再懷疑巨幕的前途。一時間,中外大片紛紛以巨幕作為掘金的新噱頭,爭相走上這條高投入高産出之路。

 

  據悉,2011年,包括《速度與激情5》、《加勒比海盜4》、《變形金剛3》、《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集)》等好萊塢分賬大片都將以巨幕形式陸續登陸國內銀幕。有《唐山大地震》成功試水巨幕在前,近來,另外兩部國産大片《建黨偉業》、《飛虎群英》也宣佈要巨幕一把。2011年確定能在國內上映的巨幕影片應在15部以上,無疑,這在極大程度上將改變巨幕影廳長期以來無米下鍋的尷尬。

 

  其實,上海和平影都的巨幕影廳早在2003年底就已落成,但多年來,這個國內第一塊商業巨幕更多的時候是“擺設”,因為國內放映的IMAX格式影片都是好萊塢製作,每年大約只有3到5部能夠引進中國。就算把這些影片都排上一個月的放映期,影院的巨幕也有大半年的時間無所事事。更何況在2008年9月巨幕影片數字化前,單個巨幕膠片拷貝的成本高達3萬美元,大部分電影公司以及影院都“奢侈”不起來。

 

  數字化,讓巨幕電影的成本降低了,同時放大了巨幕的優勢。因為有著強大的吸金能力和明顯的反盜版功能,IMAX技術也受到更多製片公司和導演的青睞,越來越多的華語片也將被貼上“巨幕”的標簽。

 

  不過,國産電影製作和放映的良性迴圈能否像萬達期待的那樣就此形成,恐怕還得拭目以待。

 

  2010年,雖然某些院線巨幕電影的票房收入過億,但其中近60%的總票房收入來自《阿凡達》一部電影,《阿凡達》的成功難以複製。從目前已經公佈的各項數據指標來看,在2010年內地公映的11部含巨幕版影片中,巨幕票房收益佔其單片票房總收入的比例仍然較低。在一些電影人看來,巨幕的前景並不明朗,畢竟,它只是一種觀影形式。(吳曉東)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