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觀眾終於越來越挑剔了

時間:2015-07-27 09:47   來源:京華時報

  截至2015年7月26日00:15,《捉妖記》在上映第11天就以12.74億成績攻擂成功,獲得票房冠軍的金交椅,而其票房數額仍然處在強勁的增長勢頭中。

  面對《捉妖記》的成就,中國電影産業內外掌聲雷動,大家皆振臂高呼中國大片迎來了2.0時代!這是一個中國話講中國故事、中國人圓中國夢的新時代,在這個嶄新的紀元裏,好萊塢大片不再是“高山仰止”的市場神話,中國電影不再只能依靠“以小博大”獲得性價比上的成功,而是終於可以高投入、高産出、精工細作、大手筆地在美國大片面前揚眉吐氣了。

  但是這個越來越活躍、越來越沸騰的電影市場,看似一鍋好湯,實則一鍋熱油。正所謂有人歡喜有人憂,當新觀念、新思維的“新新導演”們歡慶觀眾的熱情時,我們不要忘記陽光背後的那幾聲沉重的嘆息:有的電影讓觀眾對當紅藝人的審美判斷大跌眼鏡,有的讓觀眾慨嘆“霸王”老矣,還有的讓人們扼腕喜劇的落寞,或者讓很多觀眾擔心中國電影的顏面何在……是的,市場的蛋糕越來越大了,但真的是所有人都有福氣分上一杯羹嗎?

  中國觀眾越來越挑剔了。雖然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電影的基本門檻和整體審美取向依舊落後電影發達國家不止20年,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欣喜地發現中國的電影觀眾終於越來越挑剔了。勝利者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想富先修路——要想票房好,首先故事好。《泰囧》是一個完整的三段式,王寶強的兩次離去三次回歸推動情節發展像教科書一樣準確;《西遊降魔篇》是一個完整的三段式,大聖自救,面對來人見招拆招,塑造人物性格;《捉妖記》也是一個完整的三段式,從生子、到賣子、再到不顧一切救子棄子,人物關係在故事主線的推動下展現張力……簡言之,經典好萊塢的劇作法盤活了中國電影市場這一盤大棋。

  但是只靠翻版是不行的,本土化是一個大學問,把段子翻譯成漢語沒有意義,重要的是人物的精神氣質。這一點上《命中註定》做得還不如翻拍韓片的《重返20歲》,在從中國草根階層生長出來的《煎餅俠》面前就更沒有競爭力了。我喜歡把普通院線電影稱為商業片,而不是娛樂片。因為我不相信這個世界上存在不關心民生的娛樂和不貼近現實的藝術。好的商業片是一種綜合,它把現實中無法解決的矛盾放在夢境中解決了,從而給觀眾真愛的洗禮和向善的勇氣。電影是造夢的藝術,所謂的娛樂其實是一種對現實無奈的釋放。關心最大多數人的所思所想才能做出最賣座的商業電影,嘩眾取寵其實是作繭自縛。

  另外,想要賣座還得多少具備一點創新精神,中規中矩是很難激流勇進的。冒險,是當下中國商業大潮的主旋律。《捉妖記》火了,有很多人在詬病“妖界”動畫過於美國,也有很多人在質疑小妖王胡巴的前世今生。但是面對責問,許誠毅顯得心胸坦蕩,他承認怪物史萊克的風格是自己最擅長的東西,也坦言醞釀8年之久的捉妖大計中,他早就把觀眾想知道的所有問題都想得清清楚楚了。用扎紮實實的努力面對可能發生的危機,然後依仗自己最擅長的風格、用無可挑剔的執行力在觀眾面前賭上一局——許誠毅贏了,他的職業精神值得所有內地導演學習。

  時代變了。無論曾經多麼強大的呼風喚雨都比不上現在謙遜的腳踏實地。觀眾既是念舊的,同時也是健忘的,因此觀眾是最殘忍的。要麼適應規則,要麼黯然出局,牢騷發得再多,都沒有扭轉乾坤的實力。(祖紀妍)

編輯:陸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