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的要求

時間:2013-10-14 13:56   來源:人民日報

  暑期,無意中看了電視臺幾檔漢字聽寫節目,“開眼”之餘,令我感慨——原來較起真來,咱們大多數人,認不了幾個字!一個“冕”字,幾乎所有人把上部分寫成“日”,連三位評委中的兩位,都以選手的錯寫為正。

  這令我想起一富翁的徵婚廣告,他説自己未來的那位,“必須認識大部分漢字”。我寫了篇小文開他玩笑,“你腦子進水了”!想來,漢字數量,若按小學生使用的《新華字典》算,1萬多個;按《康熙字典》計,將近5萬個;有人還建了個10多萬漢字的字庫,其中怪字多多。而説到“大部分”,一般須超過一半以上。這位富翁要求對方“認識大部分漢字”,僅以《新華字典》為例,“大部分”即達五六千個以上,如果是10萬多字的“大部分”,那就至少五六萬!

  字者,意與聲之跡也。一般所謂“識字”,至少要把常用字的音念準,筆畫寫對,且知其意而能夠使用吧?不過,拿樸學家的“識字”標準要求老百姓,顯然欠厚道,也不能以語言學教授和播音員的標準,要求常人。漢字常用字少者1000個,多則2500個、3500個不等——就看所要求的對像是誰了。一般人認識2500個常用字,便可應付聽、讀、寫。文字工作者,怎麼説也須認識3500個以上。有媒體就最近的漢字節目反映的現象評論,説“令人們尷尬”。節目中出現的“顰”、“瘸”、“譎”、“壑”等字,並非多麼不常見,小選手寫對了,現場很多成人寫不出。“蚩尤”,數十成人無一寫對。識字牽扯知識面,我認為其中真正尷尬的,是“吃文字飯的人”。

  錢學森説,一個專業人士的知識儲備,分三個圈:一為“專業圈”,指專業知識,必須“精深”;二為“相關圈”,即與專業關聯的知識,必須“熟悉”;三為“一般圈”,即對百科常識,必須有所“了解”。我深以錢老睿見為然。

  比如一位醫生,對其“一般圈”,不必求全責備,他在“識字”問題上,把“血管堵塞”之“塞”(音s岢)説成sāi ,沒事,只要他能使病人血管暢通,不得冠心病,便是好大夫,正像一個水利工程師將“堤壩”之“堤”(音dī)讀成t岥 ,只要他設計的大壩堅固耐用,咱們仍然佩服他。

  而“吃文字飯的人”,“專業”便是文字。把“抑或”寫成“亦或”,把“樂山樂水”之“樂”(音y岬o)念成l岢,便不算認識“抑”、“亦”、“樂”字。抑或、樂山樂水均為常用詞,一般人誤寫誤念誤用,沒啥大不了;專業文化人士,尤其是學者專家錯了,影響巨大,誤導也厲害,就説不過去了。

  大眾對專業文化人士的要求,恐怕不僅僅是“認識大部分漢字”——首先應該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切勿以自信滿滿之錯而誤人子弟。我看節目時總想,學無止境,在漢字跟前,我們還都是小學生。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