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聲川《如夢之夢》:穿越靈魂的輪迴

時間:2013-04-02 13:08   來源:新京報

  時間在賴聲川多部作品中往往起著點睛作用,《暗戀桃花源》臺上有懸挂正中的時鐘,《寶島一村》60年的如泣如訴歲月。《如夢之夢》中,時間讓歷史過往虛化為夢,慘痛的經歷如湖上幻影顯得不再真實……

  《如夢之夢》的宏大不僅僅因為它八小時的演出長度,也不僅因為故事跨越了80年及四個地方,而是因為它立意高遠,境界幽深,充滿哲思與禪意。中文話劇從未如此超脫,又如此親近,近到觀眾可以聽到演員的呼吸,數清她們臉上的淚珠,感受到心靈通電的美妙。

  我們的哲學書常有這個句子:“歷史呈螺旋式上升”。《如夢之夢》可以説是將這個道理具象化了。開場我們看到一群群人順時針繞場,漸行漸疾,然而,劇中三個連環套故事卻是反向逆行——臺北醫院的菜鳥醫生是當下的故事,由她牽扯出五號病人的故事,那是發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兒;五號病人在巴黎和諾曼底的經歷,將他帶到上海,由此出現三十年代的顧香蘭故事。如果説時代的步伐越來越快,劇中越是陳舊的往事越是細膩鋪陳。胡歌扮演的青年五號病人逆時針尋找愛人,遇見的卻是匆匆路人,仿佛歷史是一個無人問津的棄兒,但它又夢魘般縈繞我們。

  時間在賴聲川多部作品中往往起著點睛作用,《暗戀桃花源》臺上有懸挂正中的時鐘,《陪我看電視》和《寶島一村》分別呈現30年和60年的如泣如訴歲月。《如夢之夢》中,時間讓歷史過往虛化為夢,慘痛的經歷如湖上幻影顯得不再真實,平凡生活也像是一個醒不過來的夢,把我們繞進一個個怪圈。生生死死、悲歡離合,經過時間的加工,均顯得新鮮而怪異。假設一個人的青年、中年和老年能夠跨越時空相遇,他能獲得先知、避免彎路、重新來過嗎?賴聲川話劇常有這樣的場景,他似乎刻意不用形象氣質相近的演員,而是強化不同年齡和心境中人物的反差。如此,他們的相遇遠遠超過翻看舊照片的懷舊。

  跟顧香蘭故事平行的,是五號病人的故事。從某種意義講,兩個故事講的都是放不下。五號病人在法國伯爵身上隱隱找到了自己的前世,他們對顧香蘭的迷戀似乎都是日神對酒神的嚮往,是死對生的眷戀。然而,輪迴只是解讀的一種角度,螺旋式歷史本身便是不斷重復著發生過的事。歷史可以是財富,也可以是包袱,當年輕醫生抱著奄奄一息的五號病人,那是離去者把過去的負能量帶走,把過去的正能量傳輸給後輩,以期未來能走出暴力與不公的怪圈。這是一個抽象的理念,但賴聲川將它昇華為感人至深的一幕。

  我有時懷疑《雲圖》的主創多方面借用了2000年問世的《如夢之夢》,那複雜而精巧的結構,通過演員暗示輪迴的技巧,對自由和生死的豐富詮釋,等等。只是,《如夢之夢》更為圓熟,寓意也更深邃;它是一個偉大藝術家全盛期的傑作,內容與形式水乳交融,沒有一絲矯情和賣弄。三個故事裏任何一個都足以造就一部優秀話劇,但只有看到最後一幕,你才會意識到它的空前高度。我們老説構築未來之夢,也符合弗洛伊德的理論,但其實我們大多數夢都建築在已知的經驗之上。(周黎明 影評人)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