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貞昌再暴“臺獨”本質 “林毅夫案”期待轉機(1/13—19)

時間:2014-01-20 07:38   來源:台灣網

  上周,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就兩岸政策話題接受專訪,再一次暴露出“臺獨”本質。馬英九痛斥安倍,港媒發文稱其政治表態值得肯定。備受兩岸矚目的林毅夫“叛逃案”上周出現轉機,當年的通緝令能否撤銷再度成為話題。

  蘇貞昌再暴“臺獨”本質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1月14日接受臺灣“中央廣播電臺”專訪,提出了一些看似新穎的兩岸論述,比如“海灘之鷗”、“中國加一”等,但在兩岸主流輿論的眼中,這些仍然只是其“臺獨”本質的再度暴露。

  臺灣《中國時報》17日發文指出,民進黨目前為止推動的兩岸政策調整,仍是不折不扣的“煙火秀”。民進黨未來若不真正想辦法改變“一邊一國”立場、處理“臺獨黨綱”,還想打打擦邊球、做做樣子,恐怕難以走完“最後一哩路”。

  臺灣《旺報》16日評論指出,“海灘之鷗”只是表明蘇貞昌在兩岸關係中的認知與態度,對於兩岸溝通交往無濟於事。既無法跳脫“臺獨”老路,又不能抓住兩岸關係的論述權,更不能啟動民共交往。繞了一大個圈子,蘇貞昌何苦來哉?

  中評社16日指出,民進黨今後要執政,以及要穩定執政,有三個不得不:第一,不得不要與中國共産黨直接打交道;第二,不得不要疏遠“臺獨”主張;第三,不得不要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支援者。這三項做不到,所謂執政又將如何做到?今日如此,今後更加是如此。

  馬英九痛斥安倍

  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上周在臉書撰文説:“我們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對日本政府這種不顧鄰國歷史傷痛的行動,難以理解,何止失望而已。”這是馬英九首度公開表達對安倍“拜鬼”行徑的強烈不滿,措辭也比上月臺灣有關部門的表態更為強硬、更為清晰。

  對此,香港《大公報》17日評論指出,馬英九以“中華民族一分子”的身份痛斥安倍,是一個重要的政治表態。這顯示了臺灣方面在攸關民族利益和民族感情的大是大非的問題上,與大陸同聲同氣。這段時間以來,祖國大陸對日方的挑釁行徑作出了針鋒相對的反擊,馬英九的表態是對大陸方面的響應和支援,值得肯定。

  文章説,古語雲“兄弟鬩于墻,外禦其侮”。對於日本政府炮製“購島鬧劇”、拋出“侵略無定義”論、加速擴充軍備、升格自衛隊、組建海軍陸戰隊等一系列威脅亞太地區安全穩定的挑釁行為,兩岸應團結一致、共同對外,如此才無愧於祖先和歷史。

  “林毅夫案”會否有轉機?

  臺灣新修改的“軍事審判法”明訂“在和平時期,軍人犯罪不再由軍事法庭審理,而交由普通司法體系處理”。13日,臺灣軍方把最後一批軍法案件及犯人全部移交地方檢察署,當中包括備受兩岸關注的原臺陸軍連長“林毅夫叛逃案”。當年的通緝令能否因此撤銷,再度成為島內各界廣泛關注的話題。

  香港《大公報》14日評論指出,接手該案的金門檢察署雖然維持臺灣軍方以往的做法,繼續通緝林毅夫,但只是為了避免“法律空窗期”,並非是認同軍方的作為和見解,而只是一種“技術處理”,而其“適切處置”的説法也令外界揣測,林案進入普通司法體系後也許會有轉機。30多年來,林毅夫都未能再踏足臺灣故鄉,即使父親去世也未能在旁送終,這對他而言已經是“重罰”了。當下兩岸關係已進入和平發展的鞏固期,兩岸軍事實際上亦不再是“敵對狀態”。臺灣方面不妨放寬肚量,展示人道主義精神,讓林毅夫回臺。

  臺灣《中國時報》14日評論指出,當年兩岸還處在軍事對峙的年代,叛逃事件非同小可,如今看來不過都是時代的悲劇。我們要強調的是,兩岸關係在終止動員戡亂之後就已經不再是敵對的內戰關係,有關兩岸的交流互動還有許多法令是跟不上現實腳步的,林毅夫的案件也是兩岸關係中不合情理的一環,“動員戡亂”時期既已終止,他的追訴期已過,就沒有理由不讓他回來,且兩岸的互動早已進入和平發展時期,沒有必要在“繼續犯”中作文章。就讓時代的悲劇隨著非戰時的軍事審判制度走進歷史,基於人道精神,讓林毅夫回來吧!(趙靜)

更多七日視點《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