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大陸政策降格 關説案走向何方?(1/6—12)

時間:2014-01-13 10:31   來源:台灣網

  上周,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民進黨兩岸政策出爐,卻從“總結報告”降格為了“檢討紀要”,由於“臺獨”立場未有絲毫改變,故輿論的噓聲遠多於掌聲。熊貓寶寶“圓仔”正式與臺灣民眾見面,再度掀起熊貓旋風。臺灣“監察院”再度否決“檢察總長”黃世銘的彈劾案,“關説案”將走向何方牽動臺灣社會。

  民進黨大陸政策噓聲遠多於掌聲

  民進黨1月9日召開“中國事務委員會”,將原本要通過的“現階段對中政策總結報告”修正為“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外界質疑:紀要不是結論,能否做為該黨公職人員與大陸交流的言行依據?説的白話些,這些究竟説給誰聽,又有誰會當一回事啊?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1日指出,民進黨“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當中,不但連爭議性最大的“臺獨黨綱”都不敢碰觸,甚至以和稀泥的心態來看待此一攸關臺海和平發展、兩岸關係穩定、臺灣能否持續穩定拓展對外關係的關鍵議題。蘇貞昌不願正視民進黨的兩岸路線困境,以打擦邊球的方式來處理如此事關重大的公共議題,足證他的政治視野是何等狹小,更不足以讓臺灣人民對民進黨的兩岸路線轉型有什麼期待了。

  臺灣《中國時報》12日發表社論指出,民進黨“華山論劍”論了幾回,仍捨不得放下“臺獨黨綱”這張皮,更別説放下“臺獨反中”的筋骨。凍不凍“獨”是民進黨家務事,但臺灣前途不能蹉跎,臺灣經濟不能虛耗。綠營如堅持反中,進而阻擋臺灣經貿與大陸整合,那就是攸關全體臺灣民眾的大事。

  “圓仔旋風”會讓民進黨反思嗎?

  自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圓圓去年7月誕下的“愛情結晶”——雌性熊貓寶寶“圓仔”以來,島內便掀起了一股“熊貓熱潮”。從1月6日開始,“圓仔”正式與臺灣民眾見面;輿論指出,對於臺灣民眾而言,“圓仔”不僅僅是一隻動物,而是歡樂的象徵。

  香港《大公報》7日指出,回想當年“團團”、“圓圓”赴臺事宜遭當時執政的民進黨當局百般阻撓,到5年前國民黨重新上臺、兩岸關係改善,“團團”、“圓圓”得以定居臺北、如今“圓仔”又集萬千寵愛于一身,讓人不勝感慨。臺北動物園大熊貓一家三口不僅為兩岸社會搭建了友誼的橋樑,更是兩岸關係融洽的標誌。期盼“圓仔”快高長大,繼續為島內民眾帶來歡樂。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8日指出,出生滿半年的熊貓寶寶圓仔的公開亮相,造成臺灣民眾爭相目睹,更獲臺灣媒體廣為報道,完全達到了大熊貓在世界各地都是和平大使與歡樂天使的意義。而過去民進黨針對大陸贈送熊貓給臺灣所發動的攻擊,如今顯得特別幼稚與荒謬。一貫“反中仇陸”的民進黨,是否會對自己過去百般抵制熊貓來臺而有所反思呢? 

  關説案“監院”部分已滅火?

  臺灣政壇“關説案”發展至今已滿四個月。1月7日,臺灣“監察院”再度召開彈劾審查會,以6票對6票,再度否決“檢察總長”黃世銘的彈劾案,黃世銘暫時保住職位。

  臺灣《中國時報》8日社論指出,如果馬英九與黃世銘都沒有“違法”疑義,那麼過去幾個月,為什麼是他們被打成倣如人民公敵,而那些行使關説的政客與被關説的檢察官,卻恍若成為最無辜的受害者?為什麼竟然會顛倒是非至此呢?臺灣社會並沒有沉淪到是非不分的地步,只不過在許多奇談怪論佔領重要發言位置後,許多人乾脆選擇沉默,但絕不意味大家都已盲目到看不清事實。

  臺灣《聯合報》9日社論説,“監察院”的發展,似可視為關説案引發之政爭疫情已出現“退燒”跡象,但“立法院”藍綠的挺王勢力還在蠢動。如果人們從關説案這四個月的發病期學到了什麼教訓,那就是:對抗惡性病毒切不可一刻鬆弛。黃世銘當初沒有把關説案查個徹底,到頭來自己幾遭反噬滅頂。四個月的折騰,若能産生抗體而終於痊癒,那就是一場熱病;若還要茍且糾纏下去,讓瘟疫無限蔓延,那將等誰來救?

  柯文哲成民進黨大難題

  上周,臺灣的媒體都在追問:“民進黨到底會不會通過‘柯文哲條款’?”所謂“柯文哲條款”,就是替民進黨在臺北市的選情解套;該條款一旦通過,柯文哲就可以“不加入民進黨也能代表民進黨參選”。輿論指出,這樣的邏輯有點滑稽:如果柯不想加入民進黨,代表他對民進黨的理念並不認同,那麼他何以“代表民進黨參選”?而民進黨竟然願意接受一位“非黨員”來代表自己去選市長,足以説明該黨對臺北市長這一職位的信心有多麼缺失。

  臺灣《立報》6日社論指出,民進黨臺北市長提名的議題,已然被“柯文哲們”巧妙轉化為“柯文哲要不要入民進黨”的問題,既不審問其政見、政策,也不度量其能力及操守,只見柯某一會兒自稱“綠營”,一會兒由其妻説他是“泛綠”,最近又創造了“在野聯盟”這詞,吵得沸沸颺颺。柯文哲入不入民進黨、該不該入民進黨?其實是與臺北市民最無關的茶壺風暴,唯一的作用就是讓柯某話題不斷,民調水漲船高。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7日社評説,在如此多民進黨內重量級人士相繼表態力挺臺大醫師柯文哲不入民進黨勝算可能更大的情況下,迫使蘇貞昌調整了堅持民進黨員才能參與初選的立場。民進黨作為在野最大黨,居然在具有指標意義的臺北市無法推出一位具有勝選條件的黨員,不管怎麼説都會讓外界認為這個黨的人才有限。當蘇貞昌表示“不一定要黨員才是人才”,按邏輯推理,就意味著“不是人才的是黨員”,此種説法豈不讓四位已經表態參與初選的民進黨員,聽後為之氣結?(趙靜)

更多七日視點《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