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特朗普簽署“臺北法案” 臺媒:表面惠臺實則害臺

2020-03-31 14:5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美國總統特朗普。(圖片來源:網路)

  美國總統特朗普于當地時間3月26日簽署了所謂的“臺北法案”,要求美國行政部門以實際行動協助臺灣鞏固所謂“邦交”,支援臺灣以會員或觀察員身份參與國際組織等,同時尋求機會增強與臺灣的經貿關係。

  據臺媒報道,臺灣外事部門對此消息感到“歡欣鼓舞”,表示將繼續堅實穩固並全面深化所謂的“臺美關係”。

  這項法案呼籲美國行政部門,對於顯著強化與臺灣關係的國家,應研究以適當的和符合美國利益的方式,提升美國與其經濟、安全及外交來往;而對傷害臺灣安全與繁榮的國家,則在考慮美國外交政策利益,並與國會磋商後,調整美國與其交往的原則;在參與國際組織方面,支援臺灣在國際組織上的參與權利,包括會員或觀察員身份;另外還將進一步增強臺美經貿關係。

  臺灣媒體人汪誕平指出,美國的這個動作擺明是在嚇阻臺灣現有的所謂“邦交國”不得與臺灣“斷交”。來維持臺灣的國際空間,這個美國的國內法真能發揮作用嗎?恐怕連美國都沒有信心。

  蔡英文上任兩年,就有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巴拿馬、多明尼加等三個國家與臺灣“斷交”,與中國大陸建交,臺灣所謂的“邦交國”數目創歷史新低。為了跟中國大陸較勁,美國開始積極介入。2018年8月21日,薩爾瓦多不顧美國的力阻,斷然與臺灣“斷交”。兩天后,美國罕見地發佈聲明,指出將“重新評估”美國與薩爾瓦多的關係;9月4日,親臺的美國參議員賈德納提出所謂的“臺北法案”,試圖阻止臺灣“邦交國”轉向;9月7日,美國更宣佈召回駐多明尼加、薩爾瓦多大使及駐巴拿馬臨時代辦。當時外界普遍認為,美國此舉是為了“懲罰”與臺灣“斷交”的這三個國家;原計劃在9月12日至13日舉辦的“中美洲國家安全會議”,在會議前一週又突然喊停。這一連串動作顯示,美國對臺灣,似乎是全力相挺。

  但是,據《紐約時報》于同年10月初報道,美國的外交人員此前都已悄悄返回駐地,而且美國政府也放棄了對薩爾瓦多削減援助以及簽證限制的懲罰手段,因為這將導致薩爾瓦多不願意協助美國阻止非法移民的流入;對多明尼加和巴拿馬的懲罰最後也不了了之。這都充分證明美國對臺灣的支援,其實完全以美國的利益為標準,試想,現在就算美國通過了“臺北法案”,會改變其基本立場嗎?

索羅門群島位置。(圖片來源:百度地圖)

  從2018年至今,臺灣的所謂“邦交國”又少了三個。去年6月,索羅門群島與臺灣的“邦交”就傳出不穩,除了臺灣不斷磋商,美國也參與斡旋,美國駐所羅門大使更公開呼籲,所羅門政府應審慎決定。但所羅門並不買賬,照樣與臺灣“斷交”。這證明,即使美國出面,以經濟、安全及外交手段來威脅,也未必能夠嚇阻想要跟臺灣“斷交”轉而與中國大陸建交的國家。因為每個國家都要考慮本國的利益,以自己的利益優先,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當然也是如此。

  汪誕平指出,至於“臺北法案”提到,支援臺灣成為所有不以主權國家為參與資格的國際組織會員,並在其他適當組織取得觀察員身份。這本來就是美國的一貫立場,不足為奇。問題是,這三年多來,美國不是也在全力支援嗎?在美國的支援下,臺灣加入了哪個國際組織嗎?答案當然是沒有。

  此外,“臺北法案”敦促美國貿易代表署加強美臺的經貿關係。這對臺灣也無異是畫了個大餅,看得到卻未必吃得到。因為臺美經貿談判一直卡在“美豬”、“美牛”進口議題,民進黨當局雖想妥協,但又忌憚輿論壓力與島內民眾反彈,只能以拖待變,希望用“科學依據作為最高準則”解套。

  凡此種種,都顯示“臺北法案”對臺灣並沒有太多實質作用,反而可能使兩岸關係更加緊張,這對臺灣究竟是好是壞,難道還不清楚嗎?

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圖片來源:外交部官網)

  在全球抗擊新冠疫情的緊要關頭,美國仍不忘操作涉臺議題,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外交部發言人耿爽27日表示,臺灣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事關中國核心利益。中國政府和人民捍衛核心利益的決心和意志堅如磐石。我們強烈敦促美方糾正錯誤,不得實施該法,不得阻撓各國同中國發展關係。否則,必將遭到中方堅決反擊。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台灣網資料圖)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28日指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世界上180個國家同中國建交,美國早在40多年前就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同中國建交。現在美國卻簽署法案阻撓其他主權國家同中國發展正常國家關係,毫無道理、自相矛盾,違背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朱鳳蓮説,中國的國家統一、民族復興是歷史大勢,是任何力量阻擋不了的。“臺獨”是歷史逆流,是絕路,是絕不會得逞的。(台灣網 張亞靜)

[責任編輯:張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