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協議為何陷入親痛仇快僵局?

時間:2014-04-25 08:58   來源:台灣網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審查遭遇亂流,使得穩定向前的兩岸關係走入雲霧區。臺灣《工商時報》25日發表社論指出,為今之計,只有善用兩岸之間最大、最穩定的溝通橋梁,也就是在大陸經營多年的臺資企業,鼓勵臺商在大陸加大投資力度、協助臺商突破現行的困境,切切實實做好深化兩岸經貿合作的重要工作,讓臺商成為再一次兩岸關係升級的火車頭。

  社論認為,從大陸的角度來看,服貿協議會走到今天的困境,的確始料未及。因為整個大陸市場的服務産業向臺灣開放,絕對是臺灣經濟突破的歷史機會,是大陸送給臺灣最豐厚的一份“大禮包”。

  仔細詳讀服貿協議的內容,我們看到大陸非常誠意地開放服務業與金融業,讓臺資企業可以開大門走大路,發揮既有的優勢,全面在13億人的市場佈局賓士。大陸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議中,確定經濟全面自由化的大方向,金融與服務産業的開放是必然的趨勢;而在向全球的競爭者開放之前,先給臺灣入場券,讓臺資企業取得先行者的優勢,及早佈局、及早與本地的強勢企業結盟、及早佔領市場份額,這是兩岸經貿合作又一個雙贏的重大佈局。

  臺灣反對服貿協議的人士,將議題操作為大陸美容院會攻佔臺灣市場,不僅完全低估了大陸的決策高度,更是對大陸中央政策難以想像的誤解。大陸當然是以兩岸最終和平統一作為國家的戰略目標,關鍵在大陸面對問題、策略思維乃至政策執行的高度,是由全球政治經濟版圖的角度宏觀思考。臺灣吵得沸沸颺颺的美容院、印刷廠這樣低層次的操作,根本不是大陸推動服貿協議的考慮。

  大陸經過30年快速的發展,在經濟、政治、外交、文化各個層面,都已經展現空前強大的實力,全球500大企業、政治領袖、知識分子絡繹不絕於往來北京、上海的路途上,尋找發展的機會,也與大陸對口進行深度交流。大陸已經不是製造低價産品的世界工廠,而是全球發展方向的決定者,大陸巨大的市場與生産力猶如水庫,閘門開向何方,灌溉誰家土地,哪邊就呈現雨後春筍的新興景象。

  臺灣對於服貿協議的畏縮,正顯示了臺灣自己不了解大陸、還停留在20年前“恐共拒共”的陳舊思維。臺灣的媒體與智庫,沒有將大陸日新月異、不斷升級的格局與思路傳遞給社會大眾,臺灣的政治人物也總是沉溺在短線的選票算計當中,沒有勇氣面對嶄新的歷史風貌,才會讓服貿協議這樣重大的利多陷入親痛仇快的意外。

  此時此刻,在大陸發展多年的臺商可以成為化解服貿爭議的橋梁,關鍵則在“讓臺商成為服貿協議的第一批示範者”。臺商近年在大陸正面臨轉型升級的挑戰,因此,兩岸如果能夠成功推動臺商轉型的任務,無疑就是對服貿協議最佳的示範。在協助臺商加速轉型升級的同時,也必須要求臺商加大對大陸市場的投資力度,並且賦予臺商回臺宣傳、深化影響力的任務,如此多管齊下,當能獲得庖丁解牛之效。

  回顧兩岸關係的發展歷史,“解嚴”之後第一批化解兩岸歧見的助力來自返鄉老兵,但是真正為兩岸全面和解做出貢獻的,絕對是前仆後繼、代表臺灣核心實力的臺資企業。

  臺資企業從90年代初期前往大陸發展,至今已累積了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的經驗,臺資企業早已紮根大陸,鮭魚返鄉的臺商老闆更是臺灣經濟持續成長的主要動力。在服貿協議進入雲霧區之後,臺當局與其耗費大量寶貴的資源在已經無效的廣告與溝通上,不如將焦點轉移到大陸臺商,善用臺資企業寶貴的資産,讓臺資企業扮演再次推動兩岸互動的火車頭,帶動兩岸一起攜手邁向經濟自由化、打造世界級産業的共同策略目標。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