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應多交流多溝通 共奔中華民族復興之路

時間:2009-05-19 09:17   來源:台灣網

  民進黨“517”大遊行綠營宣稱成功動員60萬人,蔡英文走也走完了,嗆也嗆過了,激情過後,留下了什麼呢?香港中評社今日發表評論員署名文章指出,在馬英九就職快滿一週年,兩岸關係已出現大緩和、大交流,尤其是福建舉辦的海峽論壇盛況空前的時候,民進黨在臺灣發動了“保臺灣、顧主權、嗆馬保臺”大遊行,其用心非常明顯。

  這一次民進黨發動的“517”大遊行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精心策劃,表面上號稱60萬,警方估算為8.5萬,一般認為最多不會超過20萬。這與過去民進黨發動的曾經號稱達50萬、100萬,以至200萬人遊行相比,無論在規模上、人氣上、激情上都已相形見絀。而且這一次又是策劃已久、全力動員、傾巢出動的,可謂“強弩之末”了。

  二是南北分兵,民進黨中央本擬集中在臺北一地舉辦遊行,但因內部意見分歧,不得不分臺北、高雄兩地舉行。總口號是“反傾中,護臺灣”,而北邊則側重“嗆馬反中”,南邊則側重“挺扁反中”。

  三是蔡英文挂帥,“蔡呂蘇謝”四路天王集中臺北分進合擊;而一些“深綠”和“臺獨”大佬如辜寬敏、黃慶林、陳唐山、王昭堂、陳其邁等則齊集高雄,全體一同上陣。陳水扁在獄中以“絕食”與之相呼應。

  四是南北各路人馬,喊的都是一些空洞的政治口號,以“傾中”、“賣臺”、“矮化”、“不顧主權”等為訴求,猛攻馬當局的“拼經濟”和“拼民生”。他們口頭上都説要“救臺灣”,而卻提不出任何一樣可以“救臺灣”的舉措。

  看來,民進黨內部,綠營內部,無論南派北派,諸大“天王”之間,在權力上都是有矛盾和鬥爭的,但在路線上,在“反中”、“反共”、“嗆馬”、反對改善兩岸關係上,則全是一致的,最多有激進與緩進之不同而已。其目前的路線基本上是“扁規蔡隨、逢中必反、逢馬必反”,而就是不提“反貪腐”、“拼經濟”。

  看了這次大遊行,讓人久久不能平靜,腦子裏裝滿一大堆問題,諸如:民進黨為什麼從自稱的“民主進步黨”、過去實際上在清廉問政,提倡民主、反對專制、反對“黑全政治”等許多方面,都是有過貢獻的,如今卻墜落成公認的“民主退步黨”?為什麼“傾美”、“傾日”,有人甚至主張把臺灣變成“美國第51州”,有人主張“把臺灣交給美國代管”,以及還有人把中國的領土釣魚島説成是“日本領土”,卻沒有人説是“矮化”、“賣臺”、“喪權”,而今馬當局主張改善兩岸關係,合作抗擊國際金融風暴,共同挽救經濟頹勢,卻成了“矮化臺灣”和“出賣臺灣”?為什麼民進黨或綠營中,有那麼一些人“假愛臺、真禍臺”、“假愛臺、真愛權、真愛錢”、“明愛臺、實賣臺、又賣國、背叛中華民族”。卻沒人敢來揭露和批判,而卻反過來一味被動地挨批、挨罵和挨打呢?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旗幟鮮明地愛國又愛臺,決不能讓那些“假愛臺、真禍臺”、“賣國又賣臺”的人,佔據著臺灣的輿論市場,不時地興風作浪。

  文章認為,臺灣今日之所以如此,與歷史上的“三次去中國化”運動是分不開的。第一次“去中國化”運動,就是日本統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連李登輝的中國名字都被改成日本式的野裏政男了。那時承認自己是臺灣人,不承認是日本人,是好樣的;清朝政府出賣臺灣,許多人不承認是中國人,也不敢承認是中國人,是完全在情理之中;國民黨高壓統治時期,許多人反專制、反獨裁,不承認是中國人也是情有可原的。所不幸的是,李登輝和陳水扁主政期間,先後又搞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去中國化”運動。這樣,就在兩岸中國人之間種下了仇恨的種子。如今這個種子已在臺灣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留下了很大的“後遺症”。但願民進黨人、綠營人士,都能認識到這一點;同樣希望國民黨人、藍營人士也能看清這一點。藍綠雙方,應該多作勾通交流,化解“疙瘩”、消除“敵意”。須知大家本來就是“一家人”啊,大家幾乎都是從中國大陸移居去的,都是外省人也都是本省人,不應該再“惡鬥”下去了。

  與此同時,兩岸也不能再“惡鬥”下去。不管你承認不承認,現在臺灣的民眾,大家都是中國人,98%以上都是從中國大陸移去的漢民,包括原住民在內,也都是中華民族的後裔。外國人的侵略,多災多難的歷史,把兩岸中國人分開了。現在一切情況都變了,兩岸中國人應該攜起手來,多作交流,多作溝通,療傷止痛,化解“疙瘩”,重新站到一起,共同奔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之路!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王賽賽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