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學者吁臺當局停止“政治防疫” 改善兩岸關係解民生之困

2021-07-24 10:0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電 (記者 路梅)5月中旬以來,臺灣島內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給民眾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創傷,嚴重衝擊經濟民生。多位大陸學者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呼籲民進黨當局停止“政治防疫”,回歸科學,真正從民眾利益出發,改善兩岸關係以解民生之困。

  操弄意識形態 “防疫模範生”終破防

  河南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鶴亭指出,民進黨當局自詡“民主防疫”“防疫模範生”,刻意與大陸的防疫舉措相區隔,而非從科學角度控制疫情;對於大陸多次表示願向臺灣同胞提供疫苗,不僅百般詆毀抹黑大陸善意、以種種藉口拒絕接受大陸疫苗,還阻擋島內一些縣市、企業和民間機構向大陸企業採購疫苗,導致疫情不斷惡化。

  王鶴亭表示,疫情肆虐和防疫不力對臺灣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影響,七成以上臺灣民眾擔心被傳染,工作方式和生活品質受限,焦慮感持續上升。

  “臺當局已經淪為防疫配角。”中國社科院臺研所經濟室副主任柳英注意到,臺灣民眾對當局的防疫措施已喪失信任,對於其“微解封”措施毫無信心,多個縣市繼續採取嚴控措施,企業則積極向上海復星採購疫苗。

  紓困政策無力 經濟補貼杯水車薪

  統計顯示,截至7月16日,島內無薪假企業已達2704家,創2009年以來新低,涉及人數達31980人,住宿及餐飲業受影響最為嚴重。臺灣《財訊》雜誌直指,“臺灣疫情失控,內需産業瀕死”。

  “疫情之下,臺灣經濟受創最明顯的是以內需為主的傳統服務業。”柳英認為,雖然島內製造業受衝擊不嚴重,部分經濟數據看起來“亮眼”,但疫情導致經濟極化現象愈發突出,服務業中低收入人口受衝擊嚴重。

  王鶴亭指出,臺當局宣佈“微解封”,要對消費産業漸進式鬆綁,一方面説要“維護民生經濟”,另一方面發佈的“指引”又讓縣市和業者難以執行,被批“無能又失能”,百姓疑慮叢生,經濟民生未見復蘇。

  柳英説,臺灣財政狀況不佳,當局無力進行全面的紓困,只能針對特定人群進行有限的補貼,效果有限。相對於能否領到補貼,島內民眾更關心能否儘快全面施打疫苗,降低核酸檢測價格,儘快控制疫情,令經濟恢復正常。

  改善兩岸關係 方能助經濟民生脫困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彭韜指出,當疫情來襲,民進黨當局的政治考量勝過對人命、民生的考量,加劇了臺灣經濟“失血”,重傷臺灣經濟與競爭力。兩岸經貿關係密不可分是不爭的事實,只有借助大陸市場,臺灣經濟才能走出低谷。臺當局如不妥善處理好兩岸關係和兩岸經貿議題,疫後的臺灣經濟可能更糟。

  柳英指出,在大陸有效控制疫情、經濟迅速恢復的帶動下,兩岸經貿關係不僅沒有“脫鉤”,反而逆勢增長。大陸經濟增長強勁,成為兩岸經貿關係的穩定錨,也帶動了臺灣進出口的增長。

  “從疫情以來的兩岸經貿數據看,臺灣的對外貿易與大陸對外貿易高度正相關。”柳英分析,兩岸電子資訊産業供應鏈是兩岸産業鏈聯繫最緊密的部分,面對疫情衝擊,兩岸供應鏈有效發揮了抵禦風險的作用。臺商ICT硬體産品95%以上的生産基地都集中于大陸,帶動了中間産品的進出口,成為疫情後拉動兩岸貿易的主動力。

  “民意如流水,民心大於天。”彭韜指出,臺灣要擺脫疫情帶來的經濟民生困境,民進黨當局應停止“反中”“仇中”的意識形態操弄,真正把民眾生命和經濟發展放在首位,務實改善兩岸關係,儘快控制疫情,助經濟早日復蘇。(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