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評論:何解疫情下臺灣民生多艱之困?

2021-07-22 09:2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北京7月21日電 題:何解疫情下臺灣民生多艱之困?

  中新社記者 容海升

  自5月中旬臺灣本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島內實施三級防疫警戒已滿兩個月。防疫措施長期緊繃,令臺灣民生、經濟遭受重創,亦給臺灣民眾心理帶來負面影響,不得不讓人唏噓“哀民生之多艱”。

  近期,民進黨當局公佈一系列數據,可直觀看出疫情的影響:5月臺灣失業率升至4.11%,創7年半來新高,預估6月更高;就業人數較上月減少12.6萬人,是1978年有調查以來最大跌幅。臺灣專家認為,失業問題被減班休息“蓋住了”。當局統計顯示,過去一週,實施無薪假單位達2704家,創新高,實施無薪假人數逾3萬。

  另有島內機構調查顯示,暑假已近半,仍有84%的學生苦求打工機會,7月職缺數較三級警戒前減少五成;有六成學生家庭經濟受疫情影響,下學期學費、生活費恐無著落。

  此外,全臺物價普漲。6月份,蔬菜、水果、雞蛋價格分別同比漲8.78%、6.58%、11.46%。受疫情影響最明顯的旅遊業,截至7月19日已有超過60家旅行社倒閉歇業。

  相比統計數據,民進黨當局更忽視的是兩個月近乎“禁足”的生活,對民眾身心健康造成的損傷。日前,因營業受疫情衝擊,新北市一名遊覽車司機和親人餐敘訴苦之後,從16層高的大樓頂樓墜樓身亡。

  時下,臺灣仍維持三級警戒,7月13日開始當局部分“鬆綁”管制措施。可尚未完全建立“免疫屏障”的臺灣社會,“微解封”後是否會造成另一波的群聚感染?面對民生、經濟的困境,當局又該如何解困?

  疫情煎熬基層百姓,也考驗當局效能。對民進黨當局來説,首先自然是儘快控制疫情、加速疫苗接種,儘早建立“免疫屏障”。可是,臺灣疫苗數量不足、接種速度緩慢,第一劑疫苗覆蓋率僅有22.48%,距離六成“群體免疫”的基本門檻仍很遙遠。

  事實上,臺灣並非沒有獲得充足、安全的疫苗的機會。此波疫情暴發後,大陸方面多次表示願提供協助。截至7月15日,在大陸接種疫苗的臺胞超過12.5萬人,接種劑次超21萬劑。臺當局卻頑固阻撓島內獲取大陸疫苗的嘗試。島內輿論認為,錯誤的疫苗政策,加上派系利益介入與“反中”意識形態,以及刻意護航以“臺産”為名的疫苗,是導致臺灣疫苗困境的原因。

  而另一方面,要擺脫民生、經濟的困境,臺灣更離不開大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兩岸進出口總額為1514.63億美元,同比增長34.8%;臺灣對大陸貿易順差達780.27億美元。大陸持續位列臺灣最大出口市場。

  作為外貿為導向的經濟體,不論是疫情中還是疫後,臺灣必須與全球進行産業聯結才能發展,而哪有市場、有商機,自是一目了然。且只有恢復兩岸交流交往,島內觀光、餐飲、消費等行業才有可能恢復景氣,從業者才能找回生計。

  疫情暴發造成的經濟民生危害已成定局,但“解疫”和“紓困”這兩大民生課題,更仰賴執政者擔當。若民進黨當局不以蒼生為念、罔顧民生,繼續政治防疫,自會遭民眾拋棄。(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