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報社論:大陸發來“請帖” 臺應搭上發展快車

2021-03-31 09:56:00
來源:參考消息網
字號

  參考消息網3月30日報道 臺灣《旺報》3月28日發表題為《搭上大陸農林發展快車》的社論稱,大陸農業農村市場一片藍海,臺企在新政策下將大有可為。全文摘編如下:

  大陸推出“農林22條措施”,涵蓋土地使用、融資便利、管理與行銷輔導等方方面面,是邀請臺灣農民、企業參與大陸下一個經濟增長點——農業與農村經濟——的請帖。

  臺灣農民投資大陸農業已有30多年曆史。2005年連戰登陸“破冰之旅”,大陸更是掀起“臺灣水果熱”,之後大陸以零關稅進口的臺灣農産品範圍不斷擴大,臺灣農民分享兩岸交流紅利。

  2018年至今,大陸已經連續4年發佈惠臺措施。從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26條措施”,到協助臺商臺企應對疫情、復工復産的“11條措施”,再到此次“農林22條措施”聚焦農林業及鄉村振興,大陸對臺灣同胞擴大開放力度漸進增強,為在陸臺胞提供同等待遇的領域逐步擴大,針對臺企的優惠政策也更加細化。島內業者到大陸發展農林業,將可獲得經營成本更低、融資條件更好、可用土地資源更多等便利,尤其重要的是,在大陸強調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當下,合作發展的空間更大。

  大陸日前接連發佈最新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單獨成篇,可見大陸現階段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建設。農業農村市場一片藍海,臺企在新政策下將大有可為。

  從發佈時機來看,“農林22條措施”既是大陸在兩岸關係僵化之際主動釋放的善意和誠意,也是在“十四五”開局階段推動農業發展、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一步。臺灣同胞善加利用,將可在大陸鄉村振興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大陸幅員遼闊,地理、氣候、生態樣貌豐富,兩岸農業差異化發展空間巨大,臺灣可以和大陸形成優勢互補。臺灣農林業人才和企業可在此過程中積累寶貴經驗,亦有機會反哺島內農業持續發展。

  “農林22條措施”經過一段時間規劃,與“鳳梨事件”並無關聯,大陸農業技術來源也非常多,大陸農業惠臺並非覬覦所謂臺灣農林業技術。民進黨當局與其高呼“狼來了”,設限阻礙業者到大陸發展,不如反省自己的政策。

  臺灣地區畢竟地狹人稠,農業發展腹地極小,成長空間有限。臺當局若一味將大陸惠臺政策進行政治化解讀,無視島內民眾的要求和福祉,民眾將用腳投票、選擇到大陸發展的只會更多。兩岸關係要改善,農業交流不可或缺,急需超越成見,累積善意。若臺當局對大陸拋來的“橄欖枝”視而不見,只知空喊所謂“捍衛鳳梨”的口號,甚至阻礙島內民眾和企業探索新商機,則只能坐看對岸農業發展農村建設日新月異、農業技術差距被迅速抹平,錯失共同成長的機遇。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