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島內有人炒作“帛琉總統帶美國大使訪台” 專家解讀

2021-03-31 09:50: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島內有人炒作“帛琉總統帶美國大使訪台”,專家:反而凸顯臺“外交”困難

  【環球時報記者 陶欣然 張雪婷】帛琉總統惠普斯抵達臺灣討論“旅遊泡泡”。值得警惕的是,美國駐帛琉大使亨尼西-尼蘭夫婦也隨行到訪,引發島內諸多解讀。

  吹噓“斷交後首個美大使訪台”

  臺灣《聯合報》29日稱,惠普斯28日下午4時抵臺,展開五天四夜的訪問。臺“外交部長”吳釗燮接機,兩人碰肘致意。惠普斯稱,很高興帕臺之間的“旅遊廊道”或“無菌廊道”啟用。他特別提到此次訪台同行的還有美國駐帛琉大使亨尼西-尼蘭夫婦,稱亨尼西-尼蘭能訪台“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若沒有他的幫助,帛琉就無法在1月收到第一批疫苗,並參與美國快速防疫計劃,“今天的旅行能夠成真,有賴臺灣、帛琉及美國三方共同努力”。

  親綠的自由電子報稱,亨尼西-尼蘭是美國國務院職業外交官,曾派駐斐濟、愛爾蘭等地,就任駐帛琉大使前是美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政治官,也曾擔任海軍陸戰隊顧問。他曾在參議院的大使聽證會上稱,臺灣是美國重要夥伴,“遏制中國的軍事擴張至關重要。若獲任命,我將確保臺灣、帛琉和美國之間的友誼”。文章稱,蔡英文2019年訪問帛琉時,美國時任駐帛琉大使哈亞特也曾現身宴會,與蔡同桌互動。此次美國大使隨同帛琉總統訪台,“再次顯示美國對臺灣太平洋盟邦關係的積極肯定與認可”。臺“中央社”29日稱,這是臺美“斷交”43年來首個美國大使訪台。

  臺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林廷輝稱,美國大使訪台一事“非同小可”,臺帕與美國之間已通過共同抗擊新冠疫情,例如臺灣提供口罩、美國提供疫苗及醫療資源給帛琉,建構了“另一種臺灣、美國與第三方的合作關係”。他聲稱,帛琉雖然是小國,但美駐當地大使也是特命全權大使,並可代表美國及美國總統,“不僅是臺北法案的具體展現,也可看出美方不再固守于與臺灣關係法的框架”,不忌諱通過大使的官方正式關係與臺灣接觸。林廷輝還推測,臺灣與太平洋上的帛琉、諾魯和馬紹爾群島3個“邦交國”都簽署了海巡協議,帛琉與美國有國防合作計劃,臺美26日又簽署“設立海巡工作小組了解備忘錄”,加上帛琉位於“第二島鏈”重要戰略位置,“不排除未來臺灣將與友邦、美國在太平洋上建構出三方聯合海巡演練”。

  專家:反而凸顯臺“外交”困難

  臺灣《中國時報》29日稱,美國國務院過去對臺美官員往來有嚴格內部限制,今年1月初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在卸任前10天宣佈取消限制。亨尼西-尼蘭此次隨帛琉總統訪台,是開創“朋友的朋友是盟友”交往新模式。文章稱,今年1月中旬,美國原擬派出時任駐聯合國大使克拉伕特訪台,雖然後來未能成行,但美國經由駐外館處強化臺美交流的模式已逐漸成形。而美國支援臺帕交往,也是出於戰略佈局考慮。還有臺媒擔憂,美臺此舉明顯違背不進行官方往來的限制,勢必激起大陸的強烈反彈。

  不過,亨尼西-尼蘭跟隨帛琉總統赴臺灣,真的是臺灣的“外交突破”?針對帛琉總統訪問臺北還帶著美國大使一事,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亨尼西-尼蘭雖然是美國的官方外交代表,但從駐帛琉大使的層面來看,級別甚至不如以往赴臺的美國國務院級別官員。“如果這樣就認為是‘外交突破’,未免太過誇大。”張文生表示,這反而顯示出臺灣目前“外交”困難,美國給了點“好處”就仿佛“撿到救命稻草”拼命喊,然而如此低級別的外交人員改變不了臺灣的國際政治地位以及對外關係困境。“這凸顯出臺灣‘邦交’關係岌岌可危,‘邦交國’訪問都需要美國駐外大使才能成功。”

  “旅遊泡泡”或變“泡沫”?

  根據規劃,惠普斯29日到新光醫院慰問住院的帛琉民眾,並接受全身癌症篩檢。臺灣聯合新聞網稱,帛琉2013年正式和新光醫院簽署跨警轉診合約,當地急重症患者都能在帛琉政府健保經費支應下,搭機前往臺灣就醫、住院治療,幾年來已有約4000名帛琉居民轉診到臺灣就醫。29日晚間,惠普斯舉行訪台國際記者會,結束後接受臺“行政院長”蘇貞昌的宴請;30日下午將與蔡英文會面,雙方可能討論基礎設施建設、農業、醫療、能源和教育等領域的合作;31日前往臺灣南部考察水産養殖業者、參訪船舶製造。4月1日,惠普斯一行預計和“臺帕旅遊泡泡”首批赴帛琉旅客搭乘同一班機返回帛琉。

  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28日稱,臺灣民眾利用“旅遊泡泡”到帛琉旅遊,採取團進團出的方式,不能中途脫隊。民進黨當局宣稱,“旅遊泡泡”首發團賣光光,但臺灣《工商時報》披露稱,“賣況不如預期”。有業者表示,帛琉旅遊資源以潛水、浮潛等水上或水下活動為主,不像其他地區有歷史古跡、人文等景點,或是有地方可以購物,因此客源涵蓋範圍相對有限。另外華航釋出機位的票價為未含稅2.5萬元(新台幣,下同),旅行社據此設計推出的四天三夜和五天四夜行程,團費分別從7萬元起跳到9萬元,比過去團費多不少,且參團旅客返臺後須加強自主健康管理5天。換言之,參加首發團的客人“不只要有錢,還要很有閒”,不少業者因擔心“這樣的客人有多少”而退出。《中國時報》提到,“旅遊泡泡”宣佈推出後接連發生航班改班表、臨時多收行政費用、開放景點異動等變故,一天一變化讓業者疲於向消費者解釋。有旅遊業者直言,“擔憂泡泡變成泡沫”。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