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花改”勢在必行 環評關只為起步

時間:2010-11-03 15:00   來源:台灣網

  臺“環保署”日前召開“蘇花公路改善計劃(簡稱蘇花改)”專家小組環評會議。“環保署”預計三至五天內召開大會,預料過關機會極大,年底便可正式動工。 

  臺灣《中國時報》3日刊載社論指出,“蘇花改”從2009年11月開始推動,環境影響説明書在今年九月底,送進“環保署”環評審查程式,並在10月18日召開“蘇花改”第一次專案小組會議,當時環評委員就已經提出用路安全、公路品質維護等多項意見,並在一日進行第二次專案小組會議,可望創下重大開發案環評最快闖關的歷史紀錄。 

  此外,根據“高院”日前撤銷中科環評的理由之一就是,“高院”認為一個重大開發計劃,不應剝奪環評中民眾參與的權利,應該進行第二階段環評,讓民眾意見有更完整參與。換句話説,如果依照“高院”判決意旨,此次開發案在第一階段就通過,是否會重蹈“中科”遭“高院”撤銷之路,也是“環保署”應該面對及妥為因應的課題。 

  社論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蘇花改在年底順利動工,其施工期長達五、六年,在這段期間,如何解決花蓮民眾對外聯絡交通的問題,也考驗交通部門的智慧。 

  從這次蘇花公路坍方的確造成花東交通的不便經驗,當局其實更該關注交通的多元系統,以改善花東交通問題,而非只有一個蘇花改。簡單的説,就是要發展公路、鐵路、海運與空運的多元系統,當公路在某時間坍方時,鐵路或海運等交通運輸就可交互運用應急,不僅可避免太過關注于某項交通建設的投資,也能降低為維持交通安全所付出的成本。 

  過去,花東鐵路改善都是由臺鐵公司負責,臺鐵公司必須自負盈虧,在這樣的限制條件下,改善花蓮鐵路也就只能當做一般事務來進行,甚至花蓮當地的新鮮蔬果食品要運送到北部,也因臺鐵缺乏冷凍貨廂而無法成行。因此社論主張,當局應該提升層級,直接由“交通部”負責,“行政院研考會”負責管考,這樣才有可能快速推動花東鐵路、海運的交通運輸等相關工作,建立多元交通系統。 

  社論説,由於蘇花改動工後,至少五、六年後才能完工,而短時間內鐵路也還無法立即配合,花蓮對外交通狀況將會面臨嚴峻的挑戰,相關單位要先做好最壞的心理準備,過了蘇花改環評,問題才剛開始。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