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傾中”?全球化才是兩岸推手

時間:2010-04-01 10:38   來源:台灣網

  自2008年起,兩岸“三通”、陸客赴臺、大幅採購、陸資登臺、MOU與即將簽訂的ECFA等,使得臺灣許多産業受惠。但近年來全球化對各國及地區的經貿關係以及産業結構的影響深遠,因此積極搶簽FTA,以趨利避害。臺灣《聯合報》今日刊文表示,上述這些兩岸的經貿互動,乃都是在全球化的驅動下,來填補李、扁時期應發展而未發展的空隙。

  全球化的內容極為繁雜多維,舉凡各國及地區的政治、經濟、科技、國防、文化、藝術與社會等各層面,都會相互影響。此外,通訊以及交通等科技的發展,更拉近了世界的距離,導致資訊、貨物、資金與人員的快速移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其生活與思維方式也日益趨同。

  文章指出,面對這種情況,各國及地區的企業與政府都必須有所因應。以企業觀之,其主要的生存之道,就是科技的創新以及資源的全球最佳配置。各大企業都必須全球佈局,中小企業也必須順應潮流,才能居於不敗之地。而政府則必須與企業配合,提供最為優惠的條件,協助企業增強其競爭力。

  當然,全球化也産生一些負作用:傳染病蔓延、走私販毒、貧富差距、環境污染、氣候暖化、糧食短缺的問題日趨嚴重。各國及地區只能協力合作,加強管制,才能消災納福。而一股主要由勞工、環保與反核等團體組成的反全球化抗爭風潮也已興起。

  文章分析,臺灣由於地緣地位與人文因素,兩岸經貿合作乃全球化潮流中的必然選擇,如此不但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更可以促進大陸民主化發展,爭取和平紅利,並擴大臺灣參與世界市場的機率。ECFA的簽定當然有其必要性與急迫性。

  尤其,兩岸簽訂ECFA之後,農産品與勞工的入臺將會有相當的限制;但當臺灣日後與其他地區簽訂FTA時,就必須硬碰硬地談判,毫無讓利的可能。屆時,東南亞的農産品與勞工開放的問題,將基於平等與互惠的考慮,此乃與大陸單方面的限制相去甚遠。

  在競爭激烈的世界市場中,自然有一些企業會敗下陣來,造成大量失業。政府當然必須重視,九百億的資金已準備就緒,或提供救助方案,或協助夕陽行業轉型,以因應新科技與新市場需求等,才是正道。目前臺灣內部對ECFA之爭,其實就是全球化與反全球化之爭,而並非民進黨所渲染的“傾中”問題。若為反對ECFA而自外于全球化,自閉“鎖臺”,必定自取滅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