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圖合璧折射兩岸割捨不斷的民族情懷

時間:2011-05-13 08:41   來源:台灣網

  《富春山居圖》(剩山圖)11日在浙江省博物館點交啟運,將經由北京後赴臺,于6月1日在“山水合壁——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上,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聯合展出。這將是該畫作兩部分在分別360年後首次實現合璧。香港《大公報》12日刊載署名文章表示,《富春山居圖》的合璧,不但是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更折射出海峽兩岸中國人悲歡離合的多舛命運。十年夢想,十年追逐,如今成真。可見,兩岸文脈如同血緣一樣,非人為所能割斷,雖幾經波折,終得以團聚。畫能如此,人終能如此。

  

  全文摘編如下:

  

  古語雲“分久必合”,分開了三百多年的《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將於下月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團圓。《富春山居圖》的“廬山真面目”終於完整展現在世人面前。11日浙江省博物館已啟運《剩山圖》,經北京轉赴臺灣。屆時,兩畫合一,不但是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更折射出海峽兩岸中國人悲歡離合的多舛命運。

  被稱為“畫中蘭亭”的《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晚年所繪,畫中山峰起伏,林巒蜿蜒,江水如鏡,境界開闊遼遠,雄秀蒼莽,簡潔清潤,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作。該畫在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他愛不釋手,臨死前竟下令燒畫殉葬,還好其侄子從火中把畫搶救出來,但畫已被燒成兩段,前段較小,經過修補後稱《剩山圖》,最終流落民間;後段較長,稱《無用師卷》,後被清廷收藏。《富春山居圖》雖逃過“死別”一劫,卻又陷入“生離”境地。

  1933年日軍攻陷山海關,華北危急。為避戰火浩劫,北京故宮遂南遷《無用師卷》等重要文物。這批文物最後輾轉到了臺灣,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而《剩山圖》也在幾經顛沛流離後,于1956年落戶浙江省博物館。從此,一半在大陸,一半在臺灣,只能隔海相望,團圓之日遙遙無期。畫是如此,人何以堪。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動亂年代,何止中華瑰寶被人為隔絕,無數家庭亦因此支離破碎、天各一方。去年3月在兩會的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頗有感觸地嘆息道,傳世名畫至今仍分隔兩岸,遑論兩岸同胞了。3個月後,浙江省長呂祖善赴臺時,宣佈可借出浙江博物館珍藏的《剩山圖》,立即得到臺灣方面的響應。按計劃,“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將於6月起在臺北展出3個月。

  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兩岸民間人士就不斷努力,希望促成《富春山居圖》合展,但礙于當時的社會條件、政治氛圍未成熟而不得不作罷。十年夢想,十年追逐,如今成真。可見,兩岸文脈如同血緣一樣,非人為所能割斷,雖幾經波折,終得以團聚。畫能如此,人終能如此。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