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動植物保育交流日趨熱絡

時間:2011-04-18 15:56   來源:台灣網

  臺灣贈送大陸長鬃山羊和梅花鹿16日進駐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香港《大公報》今日刊載署名文章表示,動物交流不僅是兩岸同胞感情傳遞的重要載體,在兩岸珍稀動物保育合作上也別具意義。兩岸再譜動物情緣,凸現兩岸除了經貿、文化教育交流外,在動植物培育和繁殖方面的合作也逐漸熱絡。

  

  全文內容如下:

  

  兩岸珍稀動物保育交流又添喜事。臺灣同胞贈送給大陸同胞的一對梅花鹿“繁星”、“點點”和一對長鬃山羊“喜羊羊”、“樂羊羊”上週六日跨海來到山東威海,正式落戶風景宜人、環境清幽的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早前梅花鹿和長鬃山羊的“娘家”臺北市動物園送出12項“嫁粧”,而威海市市府領導一行10人也組成“迎親團”親赴臺北。兩岸再譜動物情緣,凸現兩岸除了經貿、文化教育交流外,在動植物培育和繁殖方面的合作也逐漸熱絡。

  此次臺灣向大陸贈送動物是源於2008年11月的兩岸兩會領導人商談。當時大陸海協會和臺灣海基會宣佈互贈珍稀動物,大陸向臺灣贈送一對大熊貓和17棵珙桐樹,臺灣則以特有的長鬃山羊和梅花鹿作為回贈。大熊貓“團團”、“圓圓”已于當年12月入住臺北市木柵動物園。其實,大陸方面早在2005年5月就宣佈向臺灣同胞贈送一對大熊貓,島內超過七成民眾當即表示歡迎,但當時執政的民進黨卻藉口“籌備不週”,駁回已具備養育大熊貓技術的臺北市動物園的申請。直至2008年5月國民黨上臺,大熊貓赴臺才得以落實。時至今日,大熊貓已融入了臺北市民的生活:地鐵有“團團圓圓號”;公交車有“熊貓巴士”;過年的年餅裏有熊貓發糕麵包;酒店推出熊貓主題房;餐館有熊貓主題套餐;發行的熊貓郵票郵折幾個小時被搶光。

  動物交流不僅是兩岸同胞感情傳遞的重要載體,在兩岸珍稀動物保育合作上也別具意義。在大熊貓赴臺前,臺灣方面專程派人赴大陸學習養殖大熊貓的技術,而這次就梅花鹿和長鬃山羊登陸一事,威海方面專家自2010年5月起3次赴臺考察,臺灣專家組也多次來到威海,雙方不斷推敲養殖方案。顯然,動物交流為兩岸動植物專家創造了互相學習的機會,為兩岸攜手保護自然、愛護生靈提供了新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大熊貓、珙桐樹、長鬃山羊和梅花鹿均是瀕臨絕種的珍稀物種。兩岸通過互贈這些動植物,可為地球基因庫留住可能流失的基因。據悉,島內梅花鹿的數量曾在1969年時大幅銳減,後在各方努力下才得以延續種群。如今將梅花鹿送往大陸,除了能將血統進行交換與更新,維護臺灣特有種動物的健康外,也是分散風險的“保種”行動。因為若將瀕臨絕種的保育動物全放在同一處,萬一發生災難時恐慘遭滅絕,可見,動物的交換與合作交流對生態保育相當重要。

  

  為了進一步深化兩岸動植物保育交流,兩岸應簽署相關的交流協議,從保育和繁殖物種的角度出發,互通有無,互相學習。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