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後ECFA時代 兩岸經貿開啟1+1>2新局

時間:2010-08-10 11:1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8月4日至6日,80余位來自兩岸的專家學者,在西安參加第十九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會上,兩岸簽署經濟框架協議(ECFA)的影響是關注焦點。與會者認為,“後ECFA時代”——兩岸經貿開啟1+1>2新局。

  6月29日,兩岸兩會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兩岸經貿關係在正常化、制度化的道路上邁出來之不易的一步。“後ECFA時代”,兩岸經貿關係走勢如何?仍值得關注。

  從量的增多到質的轉變

  “6月上旬,大陸的臺企聯和106個臺商協會在島內主要媒體上刊登大篇幅廣告,呼籲馬當局儘速與大陸簽署ECFA。各界關切,由此可見一斑。”臺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潘錫堂説。

  ECFA的簽署對島內經濟的意義,潘錫堂用4個字概括——“惠臺良多”。“除可擴大兩岸經貿規模外,臺灣投資環境可馬上獲得改善,吸引外資來臺投資。與此同時,臺灣也可望走出經濟被‘邊緣化’的困境,重新與亞太區域乃至全球經濟接軌。”

  ECFA的簽署不僅對島內經濟,對兩岸的經濟關係發展也將産生重大影響。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這樣評價:兩岸從1949年到現在60多年中,從未進行過這麼全面深入的協商談判。原來所簽署的協議一般只涉及個別行業,如“三通”協議,但ECFA的協商內容涉及到兩岸的眾多行業和領域。“ECFA的簽訂,標誌著兩岸邁向了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道路,兩岸經濟融合從此走上了康莊大道。ECFA的簽署,也為兩岸和平發展奠定重要的物質基礎。”

  “具體來講,‘後ECFA時代’兩岸經貿往來的變化體現在:一是雙方可以優勢互補,聯手到國際市場上競爭,為兩岸經濟發展開創更好的前景。二是憑藉ECFA這個平臺,兩岸可以進行經濟結構、産業結構的調整,對産業的分佈、産業鏈的連接作出新的考慮。三是兩岸經貿關係的許多單向性,包括人員、投資、技術合作以及金融領域的合作等,都將朝雙向性發展。”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蔡瑋具體分析指出。

  “因此,ECFA簽署後兩岸經貿發展絕不僅僅是量的增多,而是質的轉變。”臺灣東海大學教授楊開煌如是説。

   産業如何真正形成合力?

  ECFA簽署後,進一步排除兩岸貿易和投資的障礙,將開啟兩岸經濟合作的新契機。這是在西安參加第十九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的兩岸專家學者的共同認知。

  那麼,未來如何抓住兩岸經濟合作的新契機,真正讓兩岸互蒙其利呢?

  楊開煌指出,過去,兩岸産業合作的模式基本上是,大陸方面主要依靠優惠條件吸引臺商投資,臺商則強調利用大陸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提升其競爭力和出口,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産業合作。“ECFA簽署後,應該改變傳統思維,結合雙方産業優勢,整合兩岸産銷研能量,真正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提升産業競爭力。”

  王建民進一步指出,隨著兩岸間關稅降低以及非關稅壁壘減少,貨物、資本、技術等生産要素的流動更加便利。兩岸建立經濟合作機制後,産業合作將持續拓展、深化。對照一下,不難發現,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學、生物醫藥、資訊網路,兩岸新興産業有許多共同選擇。以往,兩岸合作的産業主要集中在傳統或成熟産業領域,而未來,利用ECFA搭建的架構平臺,新興産業將成為兩岸産業合作的重點。

  “另外,在兩岸加強産業合作的過程中,海西‘先行先試’的作用應該進一步得到發揮。”海峽兩岸科技開發交流促進會會長李延生建議説,目前,第四波臺商企業正加速向海西轉移,他們從事的是以金融和物流為主的服務業。金融、物流等服務業是臺灣的優勢産業,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大陸相關産業的提升。在ECFA框架下,是不是可以考慮在海西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試驗區”,進一步發揮“先行先試”的優勢呢?

   儘快建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

  ECFA的簽訂,預示著兩岸經貿從此開啟了1+1﹥2的新局面。不過,ECFA畢竟只是一個框架協定,是兩岸經濟制度化安排的一個開始。

  “ECFA只是一個起點,更重要的是接下來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保障、産業合作等內容。ECFA的早期收穫計劃能不能實現,未來的開放程度如何,如何實施後續的合作內容,還需要兩岸進一步共同推進。”王建民説。

  中國社科院臺灣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褚靜濤指出,“後ECFA時代”,也是臺灣即將進入內部選舉政治週期的時刻,兩岸課題勢必成為政黨操作的選舉議題。為反對而反對的民進黨,仍然不會放棄吹毛求疵。ECFA的生效及後續效應,多少受到島內政治生態的影響。

  根據ECFA,兩岸將成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由雙方指定代表共同組成,負責處理與ECFA相關的事宜。“從這一委員會的設立構想來看,説明兩岸對解決‘後ECFA時代’經濟互動中可能産生的爭議有務實性與前瞻性。”臺灣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巨克毅説。

  “應該儘快建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臺灣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魏艾表示。

  “兩岸當局應在既有基礎上,努力將經濟協議架構的內容予以充實、加強。好的開始需要有好的結果,才能夠讓兩岸民眾共同分享、共謀其利。”蔡瑋説,“兩岸間將來還會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框架性協議,如科技、文化、媒體、教育等協議都有待協商,採取循序漸進、水到渠成的方法,逐步建立起兩岸間的政治互信,加強彼此認同,才是最穩健、負責的做法。”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