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聯合反恐將邁出歐盟軍事一體化重要一步

時間:2015-12-08 09:39   來源:國際線上

  當地時間12月1日,德國聯邦議會投票通過了默克爾政府的提議——德國將出動1200人部隊赴海外參與打擊ISIS的行動。這是巴黎事件發生後,首個以派兵支援法國反恐行動的歐盟和北約成員國,德國因此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筆者認為,關於此次德國軍事行動,以下三點非常值得關注。

  一、德國以歐盟成員國身份出兵而不是北約

  “北約”自成立之日起,一直主導著西歐防務(法國于1965年退出“軍事一體化”機制),而美國作為理所應當的“盟主”,在提供強力的保護的同時實際上操縱了西歐國家的防務戰略。科索沃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均以“北約”名義發起;對於卡扎菲政府的空襲行動,也是在北約的框架進行的——法國打頭陣,美、英作為盟國立即跟進。然而,此次德國出兵並未援引北約共同防禦協議,而是根據歐盟條約的相關條款,對法國提出的協助要求作出回應。德法這兩個兼具“北約”和“歐盟”成員國身份的國家脫離“北約”框架、援引歐盟條約採取軍事行動尚屬首次。

  二、德國以歐盟身份出兵,揭示出北約離心傾向

  二戰後,西歐國家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無力自保,所以美國主導的北約長期把持歐洲防務。冷戰結束後,共同的敵人消失,北約非但沒有解散反而開始“東擴”,其後作為一個整體發動數次戰爭。一時間,北約雄踞全球似乎已無可匹敵。然而,作為最強大的“利維坦”,北約自身卻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北約“盟主”美國單邊主義色彩越來越強烈,成員國內部利益逐步分化。一方面,近年來,美歐之間分歧越來越大。小布希發動伊拉克戰爭時揚言“懲罰老歐洲”;難民潮已使歐洲疲於應付,而美國卻始終置身事外;恐怖主義威脅使歐洲國家傾向於採取軍事手段解決敘利亞問題,美國卻攝于前兩場戰爭的傷亡在最關鍵的派兵問題上裹足不前——奧巴馬在巴黎遭到恐怖襲擊後,對於法國發動的打擊ISIS戰爭“光説不練”,僅僅在口頭上給予支援。另一方面,北約的西歐盟國內部也是難以達成一致。英國經過國會長期的爭吵終於決定參與對ISIS空襲,不過似乎目前看來還在獨行其是;法國在國內的壓力之下,已經開始出現與俄羅斯合作打擊ISIS的趨勢。

  某些成員國的“任性”行為有可能造成北約的分裂。以11月24日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事件為例,從事后土耳其的反應和北約的表態來看,此舉很有可能是土方自行發起並非北約對俄羅斯的試探。但是,從普京回應分析,土耳其此舉已使北約集體“揹黑鍋”,顯然與其他成員國利益相悖。曾經外部壓力很迫切,所以集體防禦原則無可置疑。被視為蘇聯繼承者的俄羅斯,在地緣上仍然是北約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但是今天的俄羅斯從國家實力來説不可與原先的蘇聯同日而語。因此,北約的集體防禦模式是否還會因此而延續,也有可能逐漸成為問題。

  三、歐盟還是北約:歐洲防務何去何從?

  二戰後,由於喪失大量海外殖民地、戰後經濟長期不景氣,加之人口老齡化程度日趨嚴峻、役齡人口數目不斷縮小,英法等歐洲傳統強國戰力大大降低——第二次中東戰爭,英、法聯手也沒能夠戰勝獨立不久的埃及,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中的失敗差點讓自己陷入又一次崩潰……一系列的戰例表明,面對中等地區強國或在衝突地區陷入長期性“治安戰”,任一西歐國家若單獨行動均難有勝算。

  隨著蘇聯崩潰和歐盟一體化深入,歐洲防務自主呼聲也是逐漸升高。但是,歐盟這樣一種鬆散的運作模式,顯然跟北約嚴格定義自己為“軍事政治聯盟”有明確的情報指揮體制不同——歐盟至今尚未建立起統一的司法合作和情報交流機制。製造巴黎慘劇的恐怖分子本已被多個歐洲國家的情報和安全部門關注,但是這些關注並沒有得到歐盟足夠的重視,導致恐怖分子仍能夠在歐洲國家間暢行無阻,最後終釀大禍。

  所以,若僅以歐盟身份採取軍事行動,尤其是遠赴海外去打一場 “治安戰”的時候,無論是“法德旅”抑或“歐洲軍團”,將面臨從指揮到後勤協調的一系列困境。當然,若以此次德國出兵為契機,歐盟成員國在統一指揮和後勤保障方面達成一致、並通過國內立法加以確保,則可能為推動歐盟軍事一體化走上正軌提供助力——曾經作為歐盟一體化“發動機”的法德軸心,如今在軍事一體化的路上又邁出了一步,從這一步開始,歐盟會否跟北約漸行漸遠呢?(千里岩)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