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登盛訪英 看緬英如何再續前“緣”

時間:2013-07-22 08:48   來源:國際線上

  緬甸總統吳登盛近日訪問英國,成為25年來首訪英國的緬甸最高領導人。去年4月,英國首相卡梅倫訪問緬甸,成為緬甸自1948年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獨立以來首位訪問緬甸的英國首相,同時也是數十年裏訪問緬甸的首位西方國家領導人。

  英國人在統治緬甸的時候,也許不會想到,他們對上下緬甸不同的統治方式,導致緬甸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持久內戰;他們更不會想到,英屬印度的一度輝煌,造就了緬甸西部至今無解的民族宗教問題。英國人離開緬甸的時候,緬甸被認為是最有發展潛力的亞洲國家。儘管遭受戰爭的創傷,緬甸依然以其更為完備的工業基礎和更高的國民素質,傲視東南亞。

  然而,緬甸卻走上了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以至於在半個多世紀後,緬甸需要以一個後來者的姿態,重新參與國際政治經濟。如果説,緬甸如今的落後是因為軍政府的獨裁,那更可以説,軍政府的獨裁,是源自於殖民統治留下的禍根。因緣果報,不管是好是壞,英國人對緬甸的殖民統治,已經成為緬甸的國家認識中無法抹去的歷史印記。當吳登盛總統在唐寧街10號與卡梅倫首相會面的時候,歷史的因緣,再次將兩個國家聯繫在了一起。

  英國人很清楚,緬甸國內的很多棘手問題,其實皆因其而起。如果不是當時英國在緬族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採取“分而治之”的統治模式,緬甸也不會一獨立就爆發內戰。如果不是英印政府的統治存在問題,也許羅興亞人問題根本就不會出現。當吳登盛表示要在近段時間達成全國性的和平協議,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的研究員們一定知道這個結果有多麼不容易。

  所以,于情于理,英國都要更多地幫助緬甸。英國已表示,將為緬甸提供總額近3000萬英鎊的發展援助。援助是必須的,那麼投資呢?人們看到,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對緬甸的改革前景仍存在疑問。

  緬甸人也很清楚,要説服國際社會認可其當下的民主改革,就必須有突破口。吳登盛已經在西方國家走了一圈了,美國、歐盟、日本、挪威、芬蘭……但目前看來,西方對緬甸的援助和投資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尤其是投資,商人們還在觀望。所以,吳登盛必須要做出更大的改變。他承諾全部釋放政治犯、發展市場經濟、達成全國性停火協議,這些都是要給外國投資者一個更大的定心丸,而英國也許是會是一個突破口。(陳霞楓)

編輯:顧文婧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