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幫助緬甸的還是中國”

時間:2012-08-16 11: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70多年前,滇緬公路曾經為中國抗戰乃至整個亞洲戰場的勝利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近日,本報記者從緬北古城曼德勒出發,沿滇緬公路一路向北,一直到達距離撣邦重鎮臘戍約60公里的地泊(又稱其卜)。滇緬公路的緬北段給人的印像是,附近經濟因為武裝衝突依然落後,人民生活貧窮,能幫助當地百姓的還是中國。 

  當地人把滇緬公路緬北段稱為曼德勒木姐公路,全長450余公里。記者看到沿線貨物運輸繁忙、商業氛圍濃厚,但民族武裝和政府軍的衝突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地泊鎮的一位克欽族村民告訴記者:“全家幾年前從南坎遷徙過來,因為那裏老打仗,在地泊穩定多了,可不知道衝突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大家都希望早日過上太平日子。” 

  多年衝突嚴重制約經濟發展 

  汽車駛過曼德勒郊區,逐漸進入撣邦高原山區,身著傳統緬族服裝籠基的人越來越少,佛教寺廟也不太多,插有緬甸國旗的政府機構明顯減少。司機臘盛告訴記者,越向北少數民族越多,政府的影響力越弱,在撣邦和克欽邦很多地區,政府只能控制道路和城鎮,而鄉村和山上則是民族武裝的活動區。 

  翻過山嶺,記者首先抵達海拔近1200米的緬甸著名避暑勝地眉謬。由於旅遊業的帶動,這裡比緬甸其他地區富裕得多。經過眉謬繼續向東北進發,走過瑙丘鎮,穿越南塘河大峽谷,經由皎梅鎮,記者便來到位於撣邦腹地的地泊鎮。 

  這裡是多民族混居地區,撣族、克欽、緬族、欽族、傈僳族村莊散佈在公路沿線。上世紀緬甸局勢不穩時,滇緬公路成為緬甸不少民族遷徙的大走廊,不同民族的混居,促進了緬甸的民族融合。在這一地區,你不僅能看到緬甸其他地方隨處可以看到的金塔,而且還能看到撣族風格的佛教寺廟、有十字架標誌的天主教堂以及有新月標誌的清真寺。一位基督教堂神父告訴記者,他是克欽族人,附近村子裏除了克欽族,還有緬族、漢族以及印度裔等其他少數民族。儘管大家信仰不同,文化各異,但平時相處關係融洽,十分和諧。 

  到了傍晚,記者看到鎮上行人稀少,當地村民汕佔告訴記者,晚上最好不要外出,因為兩個月前地泊鎮發生過炸彈襲擊,鎮外的道路也被破壞過。從這裡向北的南漢、孟維一帶是少數民族武裝活動區,年初發生過政府軍和民族武裝的激戰。“那裏的村子不少人都有武器,拿起槍就是軍隊,政府軍一般也不過去。” 

  緬甸本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於從前殖民者“分而治之”造成的分裂,長期以來民族衝突不斷,過去幾十年裏一直有少數民族武裝與中央政府對抗。緬甸新政府自去年執政以來,努力推動民族和解。在緬甸17支大的少數民族武裝中,目前有12支與政府簽訂了停火協議、1支正在進行談判、4支沒有進行談判。但是即使簽訂了停火協議的地區,仍然時有交火發生,如北撣邦軍和南撣邦軍,都和政府軍時有交火。據記者了解,雙方的分歧主要在對《彬龍協議》的認可上存在重大分歧。民族武裝要求以《彬龍協議》為基礎,恢復緬甸聯邦建國時尊重各民族平等、少數民族高度自治的原則,而緬甸政府認為《彬龍協議》不符合緬甸的現實,少數民族要求太高。 

  記者在撣邦、克欽邦等地採訪,看到一些村莊尤其是山村依然十分貧窮,民居多為茅屋,家裏也沒有什麼物件。雖然自然資源豐富,但多年的衝突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道路破舊、電力缺乏,基礎設施落後。緬甸政府無力在這些地區大量投入,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落後又進一步加劇了離心傾向。當地很多民眾對記者説,希望政府與民族武裝儘早達成和平協議。因為只有局勢穩定加上對外開放,外部的人才會到緬北投資、旅遊,當地的經濟才能發展。

編輯:陳睿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