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撤離動搖中國“世界工廠”?

時間:2013-05-16 14:31   來源:國際金融報

  中國和日本現今轉移到東南亞地區的投資,主要是基礎性的製造業,技術含量低,屬於勞動密集型産業,所以企業對勞動成本低的地區偏好比較大。與此同時,東南亞緊鄰中國,貨物運輸成本相對低,成為眾多製造業企業佈局的重點區域

  日本的産業規劃,一直深受日本海外最大的産品銷售市場中國的關注。然而據日本瑞穗綜合研究所于5月14日發佈的2012年度企業調查結果顯示,關於日本今後計劃重點開展業務的國家或地區,選擇東盟地區的企業佔總數的44.7%。  

  這是東盟地區在該調查中首次位居榜首。自1999年度該調查開始實施以來一直穩坐首位的中國佔比為36.7%,此次下降到了第二位。日媒方面表示,如今日本為分散中日關係惡化帶來的經濟風險,正著手向東盟等亞洲其他國家廣為借力。日企擔憂的是:“人工費增加”、“中日關係”和“中國經濟發展放緩”三大因素。

  對上述現象,有觀點表示,或許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正在動搖。

  日企欲東盟飛

  日本財務省公佈的貿易統計初值顯示,2012上半財年貿易收支為逆差32190億日元(約合2540億元人民幣),創下1979年有可比數據以來的半年度新高。這主要是因為對華出口減少。除中國經濟發展減速外,因釣魚島問題而惡化的中日關係尚無改善跡象也是主因之一。共同社稱,日本的貿易逆差很可能將長期持續。

  因此,日本企業便將直接投資重心轉移到中國以外的亞洲國家。

  5月13日,安倍晉三首相與東盟輪值主席國汶萊的國王蘇丹哈吉哈桑納爾博爾基亞在首相官邸舉行了會談。會談中,雙方在相互合作以助該會議順利舉行方面達成了共識。

  某東亞研究所研究員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日本作為島國,一直非常重視東南亞各國的海洋合作。特別是安倍再次擔任首相後,日本更加重視與東南亞各國的海洋合作。從上述的觀點中,我們可以推論,中日關係緊張是日本産業轉移的背後因素之一。

  “釣魚島事件後,日本方面與中國有領土糾紛的一些東盟國家加強經濟方面和海洋軍事上的合作,是希望借此給中國造成一定的壓力,中日之間的貿易關係也因此出現降溫的情況。”該研究員稱。

  與此同時,日企在華的境地已經大不如前。日本8家汽車公司先後宣佈在中國市場遭遇銷售業績暴跌。中國的反日情緒與規模,更是讓日本旅遊業、航空業、零售業等將遭受長期打擊。

  “汽車製造業一直被認為是日本整個製造業的龍頭産業。它的業績暴跌對於日本經濟影響非常大。”中投顧問宏觀經濟研究員馬遙認為,自釣魚島事件升級以後,日本企業在華發展趨緩,將産業轉向東盟地區,完全是國家方面尋求政治經濟利益最大化的正常行為。

  有統計顯示,2011年日本對東盟直接投資額是2010年的2.4倍,達到1.5萬億日元,連續兩年超過對華投資的1萬億日元。

  資料顯示,在安倍內閣成立之初,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訪問緬甸,就是為推進日緬經濟關係,為日本企業進入緬甸提供支援。此外,安倍上任後的首訪也選擇東南亞四國,將經濟重建作為最優先課題,並提出了“融入不斷成長的亞洲經濟圈”的觀點,希望促進經濟合作與基礎設施出口,推動日本企業走向世界。

  馬遙認為,東盟各國現今無疑能給日本提供更多的利益。日本將産業轉移到東盟地區,是因為中國的人力資本的價格普遍上漲,對企業來説成本的增加將降低利潤空間。而東盟地區人力資本相對便宜,顯然能讓日本企業的利潤最大化。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