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要走“世界工廠”之路

時間:2011-07-05 15:41   來源:人民網
  印度商工部官員辛格7月4日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稱:“30年前,中國和其他一些亞洲經濟體與印度處於相同的發展層次,但就在我們延誤發展機會的時候,他們已經明顯勝出。有一點是明確的,要是我們現在還不積極改進的話,發展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在7月中旬印度的“季風雨議會期”來臨之際,當地工商界也呼籲深化改革,放寬勞工法對企業的限制,為發展製造業掃清障礙。印度工業聯合會6月29日發表聲明呼籲議會通過改革勞工法律的提案,稱此舉將為印度在未來5年內吸引超過1萬億美元的投資。印度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印度整體教育水準和勞動力素質較低,要大規模增加就業,使更多的民眾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必須學習借鑒中國經驗,以製造業作為主導産業,推動經濟發展。

  僵化的勞工法律成發展障礙

  始於20年前的經濟改革逐漸使印度從本世紀初以來走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在政策扶持下,印度的資訊技術和軟體産業率先崛起。但隨著國際競爭的加劇以及就業人口規模的增長,印度必須加快製造業發展以緩解就業矛盾和社會壓力。印度政府官員稱,由於公民受教育水準的提升和對工作的需求,印度將在未來10年中見證大規模的工廠建設。印度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印度軟體業的成就固然不可否認,但高科技行業只能使極少數精英分子受益。

  目前,在擁有12億人口的印度,僅有870萬人受雇于製造業。制約製造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印度僵化的勞工法律。印度現有超過150項勞工法令,嚴重阻礙了紡織、皮革和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産業的發展。很多投資者認為,印度過度保護勞工的法律是投資印度的最大障礙。僅去年,印度全國大規模罷工事件就達100多次,給印度投資環境造成較大負面影響。印度最大的汽車製造商瑪魯蒂鈴木公司總裁巴加瓦稱,印度的一些勞工法律甚至可以追溯到英印時期,而其他一些則是印度推行計劃經濟政策時的産物。由於殖民歷史的原因,印度政府對外資持抵制態度。支援現行勞工法律的人士則認為,保護勞工權利比印度經濟繁榮更為重要,修改勞工法律是為了削弱工會的權力,從而實現對勞工的剝削。

  政府表現出改革意願

  分析人士指出,核心矛盾在於選舉政治。以1947年開始施行的備受爭議的《産業爭議法》為例,該法律的核心內容是規範企業招聘和解聘員工的條件和程式。法律規定,所有超過100人的企業,僱主必須獲得邦政府的批准後才能解僱員工。考慮到選舉的需求,否決一個僱主的解雇請求,損失的僅是一張選票,而批准一個解雇請求,損失的可能是數百張來自勞工的選票,因此印度的政客幾乎從不批准僱主解僱員工的申請。   

  不過,印度政府已經表現出了改革的意願。今年4月,印度放寬了對外商直接投資的限制。《印度時報》7月1日報道稱,政府擬定在7月底推動議會通過一項政策,允許零售行業的外商佔股比例達到51%。印度政府表示,政府有望在本月中最終形成新的勞工管理規定,確保率先在經濟特區推行較為靈活的勞工制度,促使印度發展成為像中國一樣的製造業大國,成為“世界工廠”。(王磊)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