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島國心結作繭自縛

時間:2013-04-01 13:09   來源:人民日報

  今日亞洲,已經進入了一個新興市場國家迅猛發展的時代。這不是哪個國家高興不高興就能改變的事,借歷史問題發泄情緒只能自尋煩惱、自毀形象

  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確定,將不會在今年4月下旬春季例行大祭期間參拜靖國神社,改為向靖國神社供奉祭品,但不排除於今年秋天前往參拜靖國神社的可能性。

  靖國神社問題事關日本是否能夠正視和反省過去那段侵略歷史,是否尊重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受害國人民的感情,沒有搞小動作、耍小聰明的空間。日本只有正視過去,才能開闢未來,處理好同外部世界的關係。

  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無法走出泥淖,有複雜的歷史背景和自作聰明的現實盤算,同時也同日本對外部世界的判斷有關。日本是個島國,一直有強烈的生存危機感,慣於用狹隘的心態看周邊、看亞洲、看世界。這種危機感甚至一度成為推動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一個因素。迄今,在日本仍有一些人頑固認為,周邊強國崛起必然引發爭奪甚至戰爭,戰爭是日本爭取島國生存權的一種手段。二戰結束後,美國迅速將日本拉進了自己的冷戰同盟圈,使日本失去了全面反思的機會。日本帶著狹隘的島國心結發展起來。這種心態使日本很難以一種開放的心態面對外部世界。

  幾十年來,日本同亞洲國家的關係有所改善,這並非如一些日本人所認為的那樣,主要是日本鉅額援助在發揮作用。必須強調的是,上世紀70年代,日本出現了重新重視亞洲的思潮。比如,福田赳夫擔任日本首相時,就推出了“福田主義”。福田向東盟國家承諾日本決不會再度成為軍事大國,並表示願意將力量集中在對世界和平的貢獻上,以“和平、心與心、對等”為原則開展與東盟的合作。今天日本很多企業在東盟的發展,實際上仍然是在享受“福田主義”的紅利。

  但是,這種政策變化僅僅停留在內閣政策層面,並沒有形成全社會對“亞洲觀”的深刻反思。日本要真正融入亞洲,平等對待亞洲國家,尤其是不再以一種零和思維來看待周邊國家發展,沒有這種反思顯然是難以實現的。否則,即使日本已經從周邊國家發展中獲得了不小的收益,但它在內心深處仍然會有一種強烈的防備感。

  以狹隘心理觀望外部世界,是不大可能真心擁抱亞洲的。這也是現在一些日本人嚷嚷著要修改和平憲法,以及試圖借助美國力量來制衡亞洲國家發展的一個思想根源。

  今日亞洲,已經進入了一個新興市場國家迅猛發展的時代。這些國家的發展是亞洲的幸事,是亞洲發展的歷史必然。這不是哪個國家高興不高興就能改變的事,借歷史問題發泄情緒只能自尋煩惱、自毀形象、作繭自縛。

  擺脫島國心結的束縛,重塑亞洲觀,以更加開放的心態融入亞洲的發展之中,對日本來説是明智的選擇。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