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日本公明黨:曾替安倍破冰支招

時間:2013-03-14 14:47   來源:環球時報

\

  1971年7月,在簽署聯合聲明後,中日友協代表團團長王國權同竹入義勝(左)握手。

  與日本自民黨聯合執政的日本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日前率團訪華,引起媒體議論紛紛。有的稱他是安倍晉三的“傳聲筒”,有的指公明黨在眾議院“席位少”、“分量輕”,算不上大黨。但很少人知道,公明黨是戰後日本政黨中一貫堅持對華友好,在這方面沒有翻過盤子的政黨;也很少有人知道,在戰後中日關係每次重大轉圜時期,都有公明黨的身影。

  黨名源自中國古代名人

  日本公明黨于1964年11月17日成立,母體是池田大作擔任會長的日本宗教組織——創價學會。在考慮黨名時,池田大作表示自己很崇拜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的諸葛孔明,因此建議起名為“公明”,因為與“孔明”的發音完全一致。還有一種説法,稱池田大作喜歡中國古典小説《水滸傳》裏的宋公明(宋江),認為他是一個有智慧的人物,希望自己的這個政黨成為“智慧之黨”,因此起名“公明黨”。

  雖然親手創建了公明黨,池田大作本人卻沒有進入公明黨的中央機構。他還對公明黨負責人説:“對於日本來説,中國是一個文化大恩之國,我們應該報答中國。我不會對公明黨提更多的要求,唯一的希望就是公明黨今後要堅持對中國大陸友好的政策。”

  早在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前的1968年9月8日,池田大作就在萬名學生面前發表著名的《日中邦交正常化倡言》,批評日本自民黨政府追隨美國的外交政策,呼籲“日本作為一個獨立國家,應該按照自己的信念開展自主性外交政策”,指出戰後日本政府和臺灣締結“日華條約”,根本是“無視中國七億一千萬民眾的存在”。他提議,“日本政府應該和北京政府進行會談”,“積極協助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

  就在“池田倡言”發表4個月後,公明黨全體大會正式提出《公明黨的外交、安全保障政策》,發表了《實現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方法途徑》。

  “竹入筆記”為中日復交奠基

  1971年,佐藤榮作還在日本首相任上,屈于形勢,他想和中國政府溝通,嘗試談判恢復邦交事宜,但由於缺乏信賴,這種嘗試遭中國拒絕。當年6月底,公明黨委員長竹入義勝首次率團訪華,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會談中,周總理根據公明黨《實現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方法途徑》裏的5點聲明,提出“中日復交三原則”。他説,“從公明黨成立開始,我們就關注你們的主張。你們對發展中日關係有著很好的建議,所以我們要請你們來中國。對如何儘早實現中日邦交,你們有正確的意見。”7月2日,公明黨代表團同中日友協代表團簽署聯合聲明。

  1972年7月,竹入義勝再次訪華。他將會談中周總理提出的草案要點記下,返回日本後轉交給新首相田中角榮和外相大平正芳,這就是著名的“竹入筆記”。正是這份“竹入筆記”促成田中內閣訪華,為當年9月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奠定了基礎。

/> />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