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為網路世界設定法治底線

時間:2012-12-20 10:11   來源:人民日報

  本報北京12月19日電 19日出版的《光明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要為網路世界設定法治底線》。文章指出,網際網路立法與其他立法一樣,本意並不在於“限權”,而在於引導公眾更有序、更規範、更合法地享有自由權益,從而避免誤傷、防患于未然。

  文章寫道,網際網路,集聚“微小”而成“宏大”,集結“微弱”而成“磅薄”。然而,我們在肯定網路“微動力”的同時,也不能不提及一些失范的現象:與前些年相比,如今的網路詐騙活動已形成了由制售、辦理虛假銀行卡、倒賣他人身份證等業務構成的地下産業鏈;在最近的一次網路反腐中,廈門大學一女生的寫真被盜用為官員情婦照片在網上流傳;12月14日,央視新聞頻道以“瘋狂的垃圾短信”為題再次披露垃圾短信問題……時下的中國網路,在呈現珠零錦粲的同時,也在客觀上放任了魑魅魍魎。

  文章指出,社會生活有邊界,網路世界有底線。虛擬的網際網路,不能跳脫公序良俗的規制。這個道理並不複雜:網路本就是人類生活、生産的工具,網路活動本身即是社會生活的投射,不應也不能成為一個“只要自由、不要約束”的王國。以法律規範網路生活,既是對網民權益的保護,更是網路自治的前提。畢竟,網路從來就不是“法外之地”。

  文章強調,對中國而言,以法治加強網際網路監管,已是迫在眉睫。在上週末舉辦的2012廣東網際網路大會上,工信部通信發展司司長張峰透露,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我國網際網路用戶已達5.5億人。與此相對應的是,網路安全形勢不容樂觀,虛假資訊、非法入侵等行為時有發生,個人隱私權得不到有效保護,網民隨時都可能“躺著中槍”。用戶日益龐雜,規則卻“不設防”的網路,已經成為公共管理面臨的難題。

  文章就此指出,中國網際網路立法一課亟待補上。從既有規範來看,2000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網際網路資訊服務管理辦法》,此後又頒布過諸多“暫行規定”,但仍不能完全跟上中國的“網情”;從民情民意來説,今年兩會,有全國人大代表提出“關於進一步凈化網路環境”的建議,“加快網路立法進程以明確權責”的聲音也得到輿論積極回應;從國際慣例而言,且不説早在1986年美國國會就通過了《聯邦電子通訊隱私權法案》,就在當下,英國正在為出臺“通訊數據法案”而廣泛討論——可見,依法管理網際網路,真正算得上是國際慣例。

  文章最後指出,不以規矩,不成方圓。網際網路立法與其他立法一樣,本意並不在於“限權”,而在於引導公眾更有序、更規範、更合法地享有自由權益,從而避免誤傷、防患于未然。當然,從長遠而言,彰顯並激活網際網路的正能量,網路也當成為“法治中國”的表率。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