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血拼”鬧劇背後的苦衷

時間:2012-11-30 15:06   來源:人民日報

  今年美國的感恩節為11月22日,第二天便是“黑色星期五”,又是一個“血拼”的日子。

  美國的感恩節本來是人們感恩戴德、闔家團聚的日子,而如今早已嬗變為“商業嘉年華”。不少人寧可捨棄感恩節之夜的火雞與南瓜餡餅大餐,提前在百思買等連鎖店前紮起帳篷排隊等候,為的是能夠以180美元低價搶到一台40英寸平板電視及其他降價電器。

  “黑色星期五”及此後的打折季是商家與顧客間每年一次的雙向“血拼”。時移勢易,“血拼”的心境、內容和形式都有著諸多變化。

  商業與政治之間關係看似飄渺,其實緊密相聯。今年的“血拼”前哨戰似乎來得格外早。11月10日是個星期六,位於華盛頓西部的泰森斯角商業中心人多得異乎尋常,連警方都出動維持秩序。又不逢年過節,只是個週末,何至於此?問了問臨時被派來指揮交通的小夥子,他的腦袋搖得像撥浪鼓般急促:“天知道怎麼今天這麼多人?”細細觀察顧客臉上那一副副放鬆表情,我突然醒悟:折騰了一年多的大選終於結束了,百姓也該有了逛街的心境。

  與往年的“黑色星期五”相比,商家的一大變化便是開門越來越早——消費者囊中的鈔票就那麼多,都想搶個先機。全球最大零售商沃爾瑪連鎖店決定週四晚上8時就開門,比一年前提早了兩小時。目標百貨9時開門,較一年前早了3小時。去年感恩節沒有開門的西爾斯百貨公司週四8時開門,一直開到週五晚10時。嚴格説來,“黑色星期五”的説法已經不那麼準確了,“灰色星期四”、“黑色感恩節”之類的新標簽隨之而來。

  電子商務在“血拼”中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網購”方興未艾,營業額不斷攀升。較之情願在寒夜中紮營等候搶購超低折扣商品的買家,另有一族打定主意免除路面交通、停車艱難、店內擁擠之累,在不耽誤感恩節大餐和與家人團聚的同時,坐在桌前或躺在床上隨意輕點滑鼠,便可瞬間完成網上“血拼”。

  無論是買家還是賣家,“血拼”中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買家可以使用智慧手機定位尋找最為價廉的店家,賣家則對目標顧客群資訊的掌握愈發精細。奢侈品牌巴寶莉店中等待付款的長龍般隊伍邊,有一位店員手拿iPad逐個登記個人資訊。更有甚者,以前在一些服裝店內是你看模特,現在則是“模特”看你。在時尚品牌貝納通店內,顧客看到的“模特”實際上是一個裝載了可採集顧客圖像等資訊的電子分析機器人。這種每台售價5072美元的“模特”既可用來監視可能出現的罪犯,又可為改進促銷提供依據。一家使用了這種“模特”的商店注意到,每天下午4時後來店顧客中多達1/3為中國人,於是決定在那一時段增加能講漢語的店員以便促銷。

  為與網路爭奪顧客,不少店家想方設法令到店購物者更感方便、舒適。耐克體育用品店內專有一人高舉“隊尾在此”的牌子,讓選完商品的顧客在人頭攢動中一望便知該在哪排隊。排隊長龍中間位置,另有一人專門將顧客手中商品接過,遞回一張寫有號碼的小票,免除手提商品之累的顧客在櫃檯前只需將小票交給店員結賬便可,這一措施果然使長龍甩動得快了許多。店家“血拼”手段中也不乏瞞天過海的“小聰明”。一進巴寶莉店內,每人領得一張標明再打200美元的折扣券。此券正反面分別用中、英文標明:“折後滿750美元可使用一張”。此舉足見中國消費者被視為巴寶莉主力顧客群。蹊蹺的是,此券似有意不提手包、錢包、羊絨圍巾等並不包括在打折商品中,而這些恰恰是買家搶購的熱門商品。

  千變萬變,基本經濟規律沒變,“血拼”的前提是得有“血本”,也受到美國經濟大環境的制約。目前美國有上千萬人失業,意味著增加稅收和減少開支的“財政懸崖”陰影重重。如果奧巴馬總統和美國國會不能在今年年底之前達成協定,“財政懸崖”將自明年1月1日自動生效。在看似熱鬧的“血拼”背後,其實許多人更有一番苦衷。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