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高福利政策為何不可持續

時間:2012-10-22 15:22   來源:光明日報

  最近一段時間,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多個場合反覆提到幾個數字:歐盟人口占世界9%,國民生産總值佔全球25%,而福利開支卻佔世界50%。這幾個數據突出表明瞭歐盟的高福利政策,也説明瞭這種政策為什麼不可持續。在歐洲主權債務問題久拖不決的背景下,人們對這幾組數據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歐債問題的中心——希臘,有人這樣描述一個公務員的工作狀態:上午九點上班,下午兩點半下班,每天工作不超過五小時,每年休假不少於一個月,拿14個月薪酬,比私企高一倍,三天兩頭還能拿些獎金。

  上述種種,要在其他國家基本上可以稱作“白日夢”,但在希臘卻是活生生的現實。所以有俗語稱,“寧為希臘公務員,不做華爾街銀行家。”當然,享受高福利的不僅是公務員,販夫走卒也不例外。希臘是歐洲高福利的縮影。歐洲提倡“全民共用”,號稱“從搖籃到墳墓”。長期以來,高福利成了歐洲標誌性符號,有效地緩和了社會矛盾,被稱為“社會穩定器”。殊不知這個“社會穩定器”卻在不知不覺中給歐洲社會帶來了諸多不穩定因素。

  首先,拖累了經濟發展。高福利制度忽視市場配置機制,片面地強調提高勞動者保障水準,加重了歐洲企業社會稅費負擔,使其無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勝出。不少歐洲企業都將實業轉移到其他地方,也導致歐洲産業空心化,經濟難振。

  其次,積累了債務風險。以希臘為例,本來經濟底子就不厚實,除了海運業和橄欖油出口,就靠愛琴海旅遊了。希臘經濟水準雖不高,但福利水準卻超高。以2001-2010年為例,希臘經濟年均增速為5.6%,而社會福利年均增速卻達到9.4%。希臘政府要維持高福利,只能舉債度日。近十年來,希臘每年公共債務佔GDP比例一直在90%以上,其中8年超過100%。

  此外,減弱了社會凝聚力。高福利制度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歐洲人的國民性,歐洲人由朝氣蓬勃變成老氣橫秋,由冒險進取變成貪圖享樂。面對歐洲糟糕的經濟形勢,習慣了舒適生活的歐洲人很難共克時艱。更加殘酷的現實是,歐洲65歲以上的老人比例達到16.5%,遠超7%的國際警戒線,人口老齡化十分嚴重。社會對福利要求越來越高,而經濟水準不斷下滑,這二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歐洲不少有識之士已看到,這種“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制度已難以為繼,改革勢在必行。在債務壓力之下,歐洲各國政府也啟動了一些改革措施,嘗試著抑制社會福利增長速度,減輕政府和企業的福利負擔,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改革之路註定荊棘載途。

  對於深陷“高福利、高失業、高債務和低增長”泥潭的歐洲,高福利與財政平衡之間的博弈仍在繼續,經濟困境與社會動蕩相互交織,互為因果。如何走出高福利的困境,探索建立健康的社會福利制度,維持公平與效率之間的平衡點,“既把蛋糕做大,也把蛋糕分好”,這是擺在各國面前的一道共同的難題。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