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幹部“被污名化”是委屈也是動力

時間:2013-05-30 15:41   來源:羊城晚報

  人民論壇網、搜狐網、人民論壇官方微博組織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基層幹部認為,當前社會上對基層幹部群體存在普遍誤讀,只有兩成受訪群眾認為基層幹部被誤讀;近七成基層幹部給自身群體打4、5分,只有三成受訪群眾給基層幹部群體打這個分數,超半數網友給基層幹部打1、2分。《人民日報》刊文提出,警惕基層幹部群體“被污名化”。

  這項以網路問卷、書面問卷、面談、電話訪談等多種形式進行的調查,其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基層幹部感覺社會輿論對自身群體存在誤讀,感到“被污名化”,認真分析起來,他們的“自我觀照”由來有自。如一些受訪的基層幹部所言,“個別基層幹部的貪腐行為”最影響基層幹部的形象。以中國之大,股所級、鄉科級、縣處級幹部等基層幹部的數量,遠遠多於廳局級、省部級等中高級幹部的數量,同時基層幹部因貪腐及其他問題被查處、被曝光的數量,也遠遠高於中高級幹部的數量,由於基數大,“個別基層幹部的貪腐行為”,在人們心目中就不只是“個別”的現象,而很容易成為一種“刻板印象”。

  其次,基層幹部大多處在實際工作的第一線,經常與普通群眾面對面、零距離接觸,不但要做大量具體繁瑣的事務性工作,而且還要著手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難題,調處一些棘手的矛盾糾紛。隨著中國社會發育逐漸成熟和進一步開放,普通群眾的權利意識不斷提升,對基層幹部的“感恩”則有所淡化,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基層幹部再怎麼辛苦勞累都是應該的,工作做得再多再好也都是職責本分,沒必要對他們千恩萬謝感激涕零;相反,基層幹部工作中總有不足,包括工作態度、工作方法上有一些問題,普通群眾都會感到很不爽,並在對基層幹部的評價中加以放大,成為對基層幹部進行批評監督的一種形式。普通群眾多了一些權利意識和主動參與治理意識,少了一些感恩意識和被動“治於人”意識,體現了社會的進步和文明水準的提高,是一件好事。

  過半基層幹部認為自身群體被誤讀,僅兩成群眾認為基層幹部被誤讀,近七成基層幹部給自身群體打高分,超半數網友給基層幹部打低分,基層幹部自評和他評之間存在如此差距,從更寬泛的意義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對任何一個群體而言,自評得分都可能高於他評得分。基層幹部在群眾評價中得分不高,其實大可不必耿耿於懷,更不必備感委屈、難過,理性的做法是,倣照跳水比賽的計分規則,“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把基層幹部給自己打的高分適當調低一點,把群眾給基層幹部打的低分適當提高一點,大致就是一個反映客觀情況的真實分數了。

  從基層幹部的角度看,自己一年到頭吃苦受累下來,不但很難聽到普通群眾的一句好話,還經常性地被誤讀、被“污名化”,實在是委屈得很,不過,這同時更是一種正確認識問題、努力改進工作、更好服務群眾的動力。群眾短期內對基層幹部的評價可能不夠客觀,但“風物長宜放眼量”,基層幹部只要堅持勤政為民,盡全力把工作做紮實、做到家,群眾最終一定會給出實事求是的、真正經得起歷史檢驗的評價。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幹部擁有的權力很小,承擔的責任卻很大,遇到矛盾和問題不但無從回避,還往往成為上級和群眾之間的“出氣筒”、“受氣包”,基層幹部感到“被污名化”,這種委屈也是擴大基層民主、推進基層群眾自治的動力。政府不但要向市場放權、向社會放權,上級政府也要向基層政府和群眾自治組織放權,讓基層幹部的權力、責任實現合理匹配,推動形成均衡的基層社會治理結構和良性的基層社會生態,從根本上改善基層幹部和普通群眾之間的關係,使基層幹部得到來自群眾的全面、公正的評價。(潘洪其)

編輯:張禦舲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