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危機”給幹群關係什麼啟示?

時間:2011-11-04 09:47   來源:人民網

  11月3日人民日報評論部在該報刊文指出,歷數近些年來各地發生的群體性事件,無論是幾年前的孟連事件、甕安事件,還是今年以來發生的增城事件、織裏事件,都有著類似特點:原本只涉及相關部門的單體事件,卻發展成當事人與非利益關係者共同參與的群體性對抗。其背後的誘因,往往是群眾對當地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缺乏信任。

  實事求是地講,在當前社會多元發展的大背景下,社會利益分配的矛盾更加突出,個人訴求更趨多樣化。基層一旦應對不力,基層幹部一旦麻痹大意,就有可能讓小問題變成大問題,並通過網路在瞬間傳遍大街小巷,家喻戶曉,演變成難以解決的棘手問題,這種無限擴大的趨勢,正源於基層對群眾訴求的漠視、不尊重。

  密切聯繫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我們正是靠著這一法寶,才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從革命走向勝利,逐步實現了國家的繁榮富強、人民的民主富裕。胡錦濤總書記曾指出,黨執政後最大的危險是脫離群眾。當前,這種幹群關係緊張,出現“信任危機”、“信任困境”的景象,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基層政權的威望,影響了基層發展,值得警惕。

  群眾對基層幹部不信任,關鍵在於二者之間缺少了魚水深情和血肉聯繫。從許多發生群體性事件當中,我們不難看出,當地和幹部在工作當中,沒有把群眾放在心上、沒有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不能真正融入基層,按群眾意願來發展,不能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高高在上,對群眾不親不近不體貼。感情淡漠了,就很容易出問題。要改變這種當前個別地方幹群油水分離的現狀,恢復群眾對幹部的信任,關鍵還在於各級政府和基層幹部。

  基層幹部處於國家治理的最末端,是聯繫上級與群眾的中樞紐帶,這一環節出了問題,也就切斷了黨同群眾的密切聯繫。由此,上級決策就傳遞不到群眾中間,群眾呼聲也就反映不到上級部門,形成兩張皮現象,導致了中央決策的執行不到底、不到位,基層群眾的意見建議中央難以掌握和了解。

  作為基層幹部,權力小,責任大,任務重。做好群眾工作的關鍵就是要始終牢記為民宗旨,切實加強黨性修養,以黨和國家利益為重,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心上,深入開展走訪基層活動,以與群眾交朋友、把群眾當親人的實際行動,來踐行一名共産黨人的為民情懷。

  相比較工業發展、城鎮建設、招商引資等所謂的各地“重點工程”,群眾反映的事大多都是小事,但是,群眾關心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如若走進了“選擇性治理”的誤區,就有可能在轟轟烈烈大發展的局面下,出現不和諧的聲音,留下發展的隱患。

  因此,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切實克服短視眼光、功利思想、唯上思維,從實際出發,集群眾智慧、集民眾所願、集群眾之力,幹出群眾擁護的民心事,推動社會和諧發展。要認真梳理群眾身邊的事,找準群眾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用切實可行的舉措來解決好群眾的利益訴求,讓群眾在幹部真心為民服務中體驗魚水深情,從而讓信任重新入駐群眾心中,築牢起群眾信任的大廈。這種信任一旦建立,基層治理才能出現欣欣向榮的和諧景象,黨的執政根基才能堅如磐石、不可動搖。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