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細緻 越政治

時間:2013-03-11 14:31   來源:山西晚報

  細節往往反映出一些重要的資訊。兩會會期過半,代表委員參政議政的一些細節格外令人難忘。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代表委員越來越“較真”了。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評估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樊蕓審議預算草案時發現,2012年,全國公共財政收入的執行數比預算數多了3600億元。

  全國政協委員李書福、劉迎霞在教李彥宏寫提案時説,“你提的問題要小,不能太大,而且要有針對性,還要把背景、現狀、理由、方法列出來,那樣才好解決問題。”

  針對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2012年年底,中國城鎮的每人平均住房面積為32.9平方米”,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校長助理李曉明教授説,用平均數來表述這一問題,並不合理。衛星導航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元喜委員為此寫了一份書面建議,“強烈要求”房屋面積和房價、地價等這類統計使用中位數。他説,尤其在中國,這麼大的樣本量,平均數經常是不可靠的。

  應該説,兩會上的各種議題、話題豐沛龐雜,只要和國計民生有關,都是代表委員熱議的對象,這裡面既有涉及制度變革的頂層設計,也有像“撤走兩會會場內煙灰缸”這樣的小建議,其中不乏真知灼見、焦點亮點。可是,老委員“傳經送寶”時,為什麼偏偏要讓新委員把問題提得小一點呢?代表看報告時,為什麼關注是用“平均數”還是“中位數”這樣的“小問題”呢?這些細緻舉動的背後又説明瞭什麼呢?

  代表委員如此細緻,首先便説明瞭他們的認真和負責。試想,如果沒有仔細閱讀和比對,如果不具備專業的知識基礎,怎能發現其中的問題?如果不是經過詳盡的調查研究和身臨其境的體認,如果只是高高在上地聽彙報看材料,又怎能提出切實有效的建議?從這個意義上説,能否把問題提得小、提得準,其實是衡量代表委員是否稱職的標準之一。

  其次,也可能是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政治的真諦。因為,政治生活中每一點細微的變化都會傳導並影響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可以説,再小的事,也是大事。細摳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數字和表述也好,將看似瑣碎的小困難變成提案或建議也罷,都是“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具體實現,也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表徵。而且,從長遠來看,大的制度上的改變當然非常重要,可是,正因其“牽一髮而動全局”,所以更需要經過反覆討論、嘗試,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淺嘗輒止,所以更需要時間上的緩沖和實踐中的扣合。相對來看,在社會治理的現實操作層面上,小的方面不僅更容易實現改變,更容易做到,還會在整個大局中顯示出“日拱一卒”的趨向。這可能是更加難能可貴的。

  當然,話説回來,參政議政的細緻並不表示忽略或者放棄諸如頂層設計、制度變革等大方向上的努力,某種程度上,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對大調整、大變革來説,小細緻、小改變反而是一種有效的推進。正是這樣的錙銖必較,才能保證政府權力在規定的範圍內運作,才能讓行使權力的官員時刻感受到背後有一雙監督的眼睛。

  我們期待越來越多的代表委員和數字、和報告“較真”,期待越來越多的代表委員帶著顯微鏡履職,期待越來越多的發言、提案、建議、議案浸潤著百姓希望……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