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機構改革 建設新型政府

時間:2013-03-11 14:32   來源:光明日報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亮相,新一輪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拉開帷幕。這項改革,是黨的十八大後在黨中央直接領導下的重大改革舉措。通過廣泛民主,歷經運籌帷幄,志在決勝千里,機構改革必將給中國社會經濟帶來一場新的深刻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國務院已經進行過六輪機構改革。涉險灘,闖難關,啃硬骨頭,六輪改革不斷探索行政體制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合理關係,不斷發掘政府職能與社會管理之間的有效動能,不斷完善部門整合與職能轉變之間的有機統一。30多年來,中國社會從生存型社會轉變為發展型社會,從速度型發展社會轉變為品質型發展社會,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組織構架和職能體系逐漸形成,社會進步的每一個階段,都由改革引領,也伴隨著改革的複雜與艱辛。

  社會新形勢是改革的背景,問題就是改革的重點,突破的是舊體制的阻滯,獲得的是新體制的生長點。國務院歷次機構改革都著眼于國家社會發展最緊要、民生需求最迫切的重點領域,新一輪機構改革的方案依然堅持了按需改革、實事求是、實踐至上的原則,緊緊圍繞轉變職能和理順職責關係的改革方向。

  解讀這份方案,從部門調整上:實行鐵路政企分開,進一步促進鐵路交通運輸這一國民經濟大動脈的平穩快速發展;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從食品藥品的生産、流通、消費各環節落實安全監管,解決當前民生最突出的問題;組建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順應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事業、文化産業發展現狀與需求,從體制上保障文化強國建設;重新組建國家海洋局、國家能源局,是貫徹黨的十八大關於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統籌推進能源發展謀劃,在國際國內能源新格局當中積極履職。以“大部門體制”為主的機構改革,在重塑政府權力結構上,具有極強的針對性。

  這份方案的深層次價值,在於從職能轉變上進一步推進政企、政事、政社分開,在體制機制上著重從行政審批、行政許可、資質認定、項目收費、工商登記以及社會組織管理等入手,簡政放權,在最大限度給各類市場主體“鬆綁”、發揮市場規律對資源配置的作用的同時,通過對市場準入的調整,變事前審批為事後監管,在活力與秩序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以建設服務型政府為主的職能轉變,在劃歸政府權力範圍上,具有更大的力度。

  以機構為載體、以職能為依據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從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看,有規律共性,無固定模式。機構改革不應是簡單的拆減或合併,也不應唯“大部門體制”是瞻。部門設置的專業性與綜合性的結合是基礎,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的相對分離與制約是前提。在部門許可權調整和擴充的同時,如何防止改革可能産生的權力膨脹,一系列觸及利益的棘手問題考驗著機構的運作。這輪機構改革涉及的政府職能轉變,既考慮到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總體狀況,更從國家和社會發展長遠角度進行認識,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體制改革互動的層面進行探索設計。當然,政府績效評估的體系化、問責制度的推進獲得了進一步強調,法律機制、社會誠信體系的建立在其中也尤為突出。

  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事關重大,要把握時機、積極探索,也要掌握節奏、審慎穩妥。期待通過新一輪的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不斷完善,而歸根結底,是要建立人民滿意的新型政府,進一步釋放出強勁的改革紅利。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