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職業選擇有賴社會保障兜底

時間:2012-11-15 10:01   來源:羊城晚報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翼稱,養老預期已經影響年輕人的職業選擇。一般企業員工是社會養老,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職工則是單位養老。進入不同類型的單位,不僅現在待遇不同,退休後差距更大。這使得年輕人在職業規劃上産生逐利動機,並一味求穩。(11月13日《中國青年報》)

  “青年人謀職求穩,不是國家之福”,就在兩月前,公務員國考人數再度“井噴”的現狀,讓報紙社論也禁不住發出如斯慨嘆。年輕人擠破頭也要進入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國企,哪怕是“最苦金飯碗”,就算是“掃大街”、“當駕駛員”,也擋不住高學歷青年爭先恐後涌入體制內的潮流。旱澇保收的“穩”字面前,連年薪15萬的白領都淪陷了,甘願進入國考大軍追求“穩定而且長期有保障的生活”,這讓眾多初赴職場路的青年學子,夫復何言?

  當社會中最富有銳氣,思想最為自由與開放的青年學子,在職業選擇上也變得奉守“安穩”之圭臬,這種現象就很值得揣摩了。

  就像調查説的那樣,不同類型單位的人對養老預期有很大不同。在國企工作的員工,對個人與家庭的未來有篤定的信心;而私企工作的員工則對未來養老問題普遍擔憂,“只想趁年輕多賺些錢,將來養老才不至於捉襟見肘”。

  每個人都是現實生活的經濟學家。當深入那些生活的細枝末節,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打磨中,生活與時間足夠把一切雄偉堅硬的理想都風化,每個人就會不自覺地成為現實的趨利避害者。如果連優秀的學者、企業家,擠破頭也要與體制沾親帶故;如果優秀的人才,有機會都會想方設法成為公務人員。這樣的社會現實之下,又怎能苛求青年學子不亦步亦趨地尋安求穩?

  社會應該建立起一套足以讓人們安於本職的制度環境,去熨帖個體心靈,讓人找到心之安處。也只有建立起平等與穩定的社會保障制度,去兜底個體權利與福利,優秀的企業員工與優秀的公務人員,擁有同等的社會保障權利,他們也才可能擁有同樣的尊嚴感與幸福感。青年人的職業選擇才不會陷入如今一味求穩的單一化路徑,人才也才可能在職業間更自由開放地流動。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