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見義勇為這種“職業病”能夠流行

時間:2012-11-02 10:07   來源:人民網

  看到一位受傷的老人倒在血泊中,昏迷不醒,呼吸沉重,在附近沒有監控的情況下是救還是不救?10月30日晚上9點左右,這樣一道選擇題擺在鎮江市電力路上很多路人面前,最終,眾多圍觀者的答案是選擇望而遠之,只有一位25歲的女孩選擇救人。對於自己的舉動,這位職業為護士的女孩表示,救人可能是職業病吧。(11月1日,《現代快報》)

  在救人的那一刻,這個叫劉靈娣的“白衣天使”,儼然成了這位跌倒在地老人的“生命守護神”。正是在她的積極施救之下,老人才轉危為安,沒有因此釀成更嚴重的後果。事後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劉靈娣輕描淡寫地表示:“可能是職業病吧,我看到病人就想去救,也沒想那麼多。”

  這句簡短而樸實的話裏,起碼可以告訴我們兩個資訊:一,她是一個合格的護士,具有極高的職業素養與職業精神;二,她是一個心地善良,對生命充滿敬畏的人,所以“沒想那麼多”就出手相救。也正是因為具備了這兩點,才在那麼多人只願意圍觀,沒有一個人出手相助的情況下,只有她伸出了援助之手,為老人搭起了一座挽救生命的綠色通道。

  客觀而言,如果一個人能夠具備以上兩點中的一點,已屬難得。通過媒體的報道我們可以知道,同樣身為醫生和護士,有些醫護人員非但缺乏職業素質和職業精神,而且失去了對生命基本的尊重,甚至是利欲熏心、見利忘義。而即便她不是護士,沒有因為護士的身份而具備這種見死必救的“職業病”,能夠在別人身處危難的時候出手相救,也足以證明她是一個大寫的“人”。

  和這個25歲的女孩相比,現場很多人的表現,則就只能用失望和遺憾來形容了。在老人摔倒在地的時候,即便你擔心被訛詐而不敢直接施救,但是拿出電話報個警總可以吧?醫院就在一邊,你去醫院尋求一下醫護人員的幫助總可以吧?然而多數人不但連這些都沒有做到,反而在劉靈娣出手救人的時候,還“好心”勸阻,怕她上當受騙。殊不知,這樣的勸阻,很可能會讓一條鮮活的生命就此逝去,無法挽回。

  對於那些見死不救的人來説,除了個人道德和素質的問題,還有著更為深層次的社會原因,所以筆者也不想過於嚴厲地指責他們。但是在劉靈娣的面前,不管是在現場的還是不在現場的,所有人都應該反思,都應該捫心自問。如果是我們自己或者是我們的親人因為意外摔倒在地,圍觀者卻這顧慮、那擔憂,我們心裏會作何感想?

  當劉靈娣説自己救人之舉可能是“職業病”的時候,筆者倒是希望她的這種“職業病”能夠在全社會流行開來。即便我們沒有她的職業素養和精神,但我們也應該具備她的善良品質和對生命發自內心的尊重。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