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網路課上訓練政府和公民

時間:2012-05-16 14:26   來源:中國青年報

  政治這門技藝,古往今來都需要課堂。周公的明堂、雅典的城邦大會,歷代演進,各自更疊。當代,從廣義上説,政治及相關的規訓,已進入“網路課堂”時代。在當下中國,這種政治性網路課堂的先鋒和前沿是微博。一本名為《微博問政的30堂課》的新書中這樣寫道:

  微博在中國誕生至今只有3年,而3年的成長史,足以讓人驚嘆與期待。在今天,不論你身處京廣滬,還是小縣城,微博都觸目可及;不論是身居朝堂上,還是江湖漂,微博都形影不離。以至於,微博出現之前,我們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今天都很難回憶起。……在今天,“微博改變中國”這句口號已四處流傳,沒有人能夠小覷。

  這種“改變”,顯然有多個層面,從個體狀態到社會心理,不一而足。政治層面的改變,尤其值得注意。

  書的編者邀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作序。據鄭觀察:微博正在帶來一場變革,改變著領導方式和管理方式。微博為中國帶來了社會政治變化的新動力,讓政府權力和社會力量的互動更為頻繁,二者的關係也在以網際網路為仲介的公共空間中急劇變化。因為微博的最大功能就是“開放”與“參與”,而“開放”與“參與”既是對中國文化環境中傳統政治模式的反思,又是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實踐的總結。歷史經驗表明,中國政治的興衰和政治過程的開放度緊密相關。當政治過程開放,社會有機會參與,政治就興旺;反之,當政治過程封閉,社會變得和政治毫不相關,政治就會衰落。

  作為一種網際網路新技術的微博,按照鄭永年的説法,“同時賦權于政府和社會”。在這本書中,我們能非常清晰地看到這兩條相互交織的脈絡。浙江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蔡奇作為粉絲超過600萬的“大V”,探討了政務微博的起點必須是公開透明這一問題。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廳廳長章劍華入選了“中國十大微博官員”排行榜,他論及官員微博,稱“不能拉官腔、説官話”。這一序列裏,還有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內務室副處長、河南省新鄭市副市長、浙江省海寧市司法局局長等。

  另一條脈絡上,則聚集了微博運營商的高管、大學學者、知名網友和博主。他們探討了“Web2.0時代的網民聲音”、“微博時代只能‘輿情應對’,難以‘輿情控制’”等話題,也分析了“重慶小販受傷害事件”、“討薪事件”等熱點。

  書中大部分的言説,所謂“微博問政”,問的還是行政,或者説主要屬於行政範疇。但正是兩條脈絡的交織,勾勒出網路互動時代的基本政治輪廓——從政府的角度講是開放透明和承擔責任,從社會的角度講是公共理性的建立,在制約政府的同時節制自我。從“行政”到“政治”,這不僅是認知上的提升,也是涵義上的深化。

  某種意義上,書中所概括的30堂課確實是現實政治性網路課堂的縮影。編者稱:希望這些課是官員的學習講義,更是公眾的公民讀本。

  若對“微博改變中國”這句話細加審視,這兩年許多良性案例的影響,實際上還只是在行政層面,很難説微博已經現實地改變了中國的政治。所以準確的描述還是要回到開頭——這只是政治的課堂,是政治這門技藝的訓練場。微博是這樣一個場所:政府在此受到訓練,社會亦然,換言之,二者相互訓練。正是在這種規訓的意義上,微博從政治的層面改變著中國。基於此,可以期待,這個課堂的成果,即微博所負載的現代政治文明特質,比如前述的“開放”和“參與”,又如資訊的自由流動,將真實地改變中國的政治。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