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消費”初揭神秘面紗 如何接軌公眾情緒與期待?

時間:2011-07-21 13:43   來源:人民網

  地方、國企“三公”經費何時公開

  雖説國務院規定的公開大限到來之前,還有很多中央部門尚未付諸行動,但不可否認的是,三公公開這個多米諾骨牌已然開了個頭,三公公開接力棒能傳多遠?

  葉青認為,中央機關公開三公絕不能止于公開,之後的目的至少有兩個:一是,在中央機關公開三公的榜樣力量推動下,地方三公公開才是重點,百姓希望看到從中央機關、省級、市級、縣級、鄉鎮街道級的完整三公數字。有的人匡算,從上到下的三公花費是9000億元,筆者希望各級政府用數字來更正這種説法。二是,希望看到國有企業的三公數字。國企的三公浪費已到了讓老百姓難以容忍的地步,有的公司領導享用天價酒,有的公司300多個處級幹部享用拿公款辦好車牌、保險的“私車”。類似問題不勝枚舉,不公開行嗎?

  中國青年報19日刊發鄭根嶺評論也認為,更有挑戰性的是,地方各級政府部門的三公消費情況能否公開,公開得能否準確、具體並經得起專業機構和社會公眾的拷問。不少地方政府行政領導隨意花錢,迂迴曲折的辦法多得是,可説是“花錢不眨眼”。在進一步推進中央部門三公公開的同時,應儘早在地方各級政府全面推開,並確保真實可靠不走過場不作假。

  用嚴格制度保“三公”消費公開到位

  公開的目的,不僅是讓公眾知道納稅人的錢政府是怎麼花的,更重要是通過公開遏制政府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使納稅人的錢用在該用的地方。

  鄧聿文21日在《每日經濟新聞》撰文指出,確保三公經費的亮相不“卡殼”,需要嚴格的制度保障:首先,建立硬性約束機制,對不能按時公開的部委以及存在揮霍公款造成浪費的,要進行嚴厲問責。其次,立法規定預算公開的內容、方式、主體、時限、説明語言等,並由各級人大對三公消費預算進行審定,確定細化標準,以做到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第三,完善預算管理體系,將財政預算內外兩種管理體制統一起來,嚴防地方和部門私設“小金庫”。第四,強化人大審查監督的力度,各級人大要承擔起對三公消費的監督責任,同時突出審計獨立監督的職能。此外,還應加強輿論的監督力量。

  破解三公消費的難點需作頂層設計。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執行院長陳憲18日在《文匯報》撰文表示,要解決三公消費難點問題,就必須在整個系統內部達成高度共識,尤其是各個政府機構、部門和單位的領導要達成共識。共識不僅僅是“必要性”、“重要性”之類,而主要應是對三公消費相關制度及其有效執行的認識,以及一旦出現各種情形的違規如何分別處理的共同約定——或問責,或追究,總之要以黨紀國法嚴加整肅。達成共識並協力遵循,是這一設計的邏輯起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管的《中國經濟導報》19日刊發編輯部時評説,公開“三公消費”,在技術上、運作方式上、程式上都不存在障礙,只是還未真正被納入嚴格的運作模式。在此次“初體驗”中,超支部門也都是以工作為由回應,一副理直氣壯的模樣。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妨借鑒一下香港。香港政府及各部門的財政預算是完全毫無保留地向公眾展示,並接受公眾查詢和質詢。其一個部門在網上公開的財政預算情況、支出情況多達數百頁,細化到了“一張公務用紙”、“一張桌椅的維修”,並嚴格要求官員開支,一旦超支將被追責。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