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公開接力棒能傳多遠

時間:2011-07-19 16:01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國務院要求98個中央部門公開“三公”(公務出國、公務用車、公務接待)費用以來,已有近30個部門進行了公開。雖然説還有更多的部委和事業單位尚未付諸行動,但可以相信,“三公”公開這個多米諾骨牌既然開了個頭,其傳導效應不會中途嘎然而止,值得期待樂觀其成。

  前些年網上就流傳過全國每年“三公”消費9000億元的説法,儘管人民網記者刨根問底專門就此説法來源採訪了一些相關人士,表明並無實據屬於以訛傳訛,但社會上質疑與非議之聲一直未曾消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連官方也拿不出一個有釘有卯的數據,至今仍是一筆糊塗賬。“三公”消費雖然各部門各單位自有一本賬,可畢竟都處於秘而不宣的狀態,不公開不透明,就使得總體上的數據難為人知,因此,官方應對社會輿論就不免乏力甚至理虧氣短。

  政府部門運作辦事,當然需要各种經費,其中“三公”就是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都不成其為問題,關鍵是這筆賬不能糊裏糊塗,畢竟財政撥款來自納稅人的貢獻,政府是人民公僕,錢花多少,都花在了哪,花得是否合適,都應該公開向大家作個交代,此乃天經地義之事。

  從已公開的幾個部委的“三公”賬目來看,有籠統簡單的,也有稍細一些的,有的受到公眾輿論讚揚,也有的仍引發批評反彈,這些都説明“三公”公開仍未有窮期,還需要再深化細緻些,不光給大家公開幾個抽象的數字,還應該進一步具體到哪些項目,這樣才好讓公眾判斷花得妥當與否。

  當然,已經公開的“三公”經費本身的準確性、可信度如何,這些部委還有更多的部門有沒有、會不會作假賬,都得有相應的監督、防範手段,説出來的數字和事項都應該經得起核查,誰提供誰説的都要負相應的責任,若有失實作假自然還得追究處分。總之,“三公”經費的公開,不能淪為數字遊戲,要有效防範重蹈“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覆轍。

  “三公”公開,中央政府部門已經率先垂范,我覺得更有挑戰性的是,地方各級政府部門的“三公”消費情況能否公開,公開得能否準確、具體並經得起專業機構和社會公眾的拷問。可以説,與地方相比,中央政府部門“三公”公開的難度系數並不算大,因為平常受較為嚴格的財務制度約束和審計監督。可不少地方各級政府就不然了,行政領導隨意花錢張口就來,迂迴曲折的辦法多得是,可説是“花錢不眨眼”,其實都是由財政買單。

  因此,在不懈努力進一步推進中央政府部門“三公”公開的同時,應該儘早在地方各級政府全面推開,把“三公”公開的接力棒接著往下傳,並確保真實可靠不走過場不作假。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