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三公消費”的亮點應該成為起點

時間:2011-07-19 16:09   來源:齊魯晚報

  這段時間,“三公經費”的公佈情況牽動人心。截至7月18日,已經有近30個中央部門公佈了“三公經費”。從目前曬出來的帳單看,出現了一些值得稱道的亮點,但也有太多值得玩味的地方。比如,很多單位選擇臨近週末甚至是要下班的時間公開,體現了躲避公眾關注目光的技巧性。

  在民意千呼萬喚之下,終於有不少“爽約”的中央部門也走出來,開始集中公佈“三公帳單”,這本身是好事情。專家預計,本週有望迎來各部委公佈“三公經費”的高峰期。其實,當民意已經過河,政府也沒辦法永遠在假裝摸石頭。既然“三公經費”註定逃不開公眾挑剔的目光,那麼,及時公開透明地向公眾展示真實的賬本,就是中央部門無法繞行的選擇。

  必須強調,今天的民意是極其理性與智慧的。無數事實也都證明,試圖蒙蔽民意掩飾真相的行為,最後只能遭到民意更大的侮辱。在公開“三公經費”問題上,不論是“爽約”遲遲不願公開,還是在公開過程中玩弄技巧,公眾都會輕易看穿其中包裹著怎樣的動機。事實上,現在公眾對於業已公開的“三公經費”,也完全看得清楚其中的亮點與缺陷。出現亮點,給予掌聲;有了問題,難免挨罵。這本身也是一種公平。

  先來看看已經曬出來的“三公賬本”有哪些亮點。應該獲得掌聲的,有科技部、農業部、審計署等部門。比如,科技部率先公開,內容明晰,這種不怕槍打出頭鳥的精神,實屬難能可貴;相比其他部門,農業部按在職人員數計算出了年每人平均財政撥款“三公經費”約為2500元,這樣細緻的“三公帳單”無疑有突破性;而審計署公佈的“三公經費”,在數據上很精細,內容詳細易懂。在出國費接待費上精確到“人次”,在公車經費使用上精確到“車輛”,這些都被視為“範本”。這些亮點,讓“三公賬本”公開透明,擁有説服力,方便公眾監督。

  在這些亮點映照之下,一些中央部門公佈的“三公經費”,就更加凸顯模糊性與粗糙性。很多部門提供的帳單,讓納稅人看了一頭霧水,原因是數據太過籠統,根本不能指歸到具體項目。比如,在有些部門的帳單上根本看不到到底有多少錢花在公務接待上,更遑論去提供公車、出國、接待等費用的每人平均數了。為什麼沒能將“三公經費”的內容細化,説到底,就是沒有接受監督的誠意。一些中央部門針對“三公經費”中的一些“灰暗”問題,要麼避而不提,要麼玩弄文字遊戲,讓民意質詢支付過多的代價。這樣的“三公經費”公佈,徒留形式,純屬走走過場,毫無意義。

  一紙公開經費的賬本,幾多公共利益的牽掛。公開“三公經費”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讓公共財政使用更加節約透明與公正合理,必須從制度與執行的層面進行解決。現在,不論是公共財政的預算,還是相關經費的使用,都開始通過“三公經費”的賬本接受公眾檢閱。為此,不論是“三公經費”公佈缺乏誠意的部門,還是此後將要曬自己“三公賬本”的部門,都有必要把農業部、審計署等部門的亮點當做一種鞭策,感覺到相應的壓力。畢竟,同樣是中央部門,同樣是花納稅人的錢,對待納稅人監督的態度,差距也不能那麼大呀。

  權力永遠不可能離開公眾監督與制度約束而孤立存在。中央部門本身也應該作為“陽光行政”的表率,必須坦坦蕩蕩,通過公開“三公經費”來真正接受公眾監督與制度制約,而不是玩弄那些精深的技術手段,去跟民意“躲貓貓”。希望中央部門能從“三公賬本”的亮點中感受到一種鞭策力量,把亮點當起點,勇敢而坦蕩地接受民意監督。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