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給公開“三公”樹標桿

時間:2011-07-13 10:54   來源:中國青年報

  7月11日,審計署公佈去年“三公”經費預決算和今年“三公”經費預算,數據顯示,去年“三公”決算數為2488.79萬元,其中公務用車購置及運作費1229.65萬元,平均每輛車運作維護費用5.41萬元。令人滿意的是,其2010年“三公”決算數據很詳實,納稅人的錢的去向比較明晰。

  審計署“三公”支出是否適當,自然大有可議之處,但從有關“三公”支出議程來説,目前優先的議程顯然是“公開”。先有公開,然後才有公論,然後才會有監督跟進。目前,中央“三公”支出只有財政部公佈的94.3億元這麼一個總額,又是教育部、科技部、國家文物局等少數幾個部門公佈的各自總額,數字高度概括,“群眾不明真相”。公開既是潮流,又顯然是難點,大有文章可做。

  大部分中央部門逾越公開的大限,至今還不公開“三公”開支,顯然是政治傳統在起作用。當官的怎麼支用公帑,一向是“肉食者”作主,黎庶從來不得與聞。現在要有關部門走到“反傳統”的路子上去,當然不會馬到成功。不當出頭鳥,不為天下先,是中國人的傳統智慧,也是很多為官者的“官箴”。多數部門不公開,未必是完全拒絕公開,其真相不過是先觀望,再作打算。公開遲了,又不會受到懲罰,則何樂而不向後拖延?

  那些已經公開的,光説個總數,既沒有歷史的參照,也沒有橫向的比較,讓人不知其中深淺。看著數字生氣的人肯定不少,但稍為理智的人,就不敢隨便表態。平常大家都在説,中國的“三公”消費驚人,有的學者甚至指其每年超數千億元之巨。現在財政部公開2010年“三公”決算,中央部委開支不足百億元,這倒是叫很多人不知道説什麼好。但我們的“三公”消費真的已經“適度合理”,到了老百姓無話可説的地步?人們無話可説,首先是不知內情,自然不敢率爾而言。

  公開“三公”開支,是政府資訊公開的一個方面,它是現代政治生活中才有的一個現象。在封建專制時代,壓根兒沒有衙門公開“三公”消費之説,老百姓無知情權,衙門無公開義務。現代政府公開預算,本質是回應民意,接受納稅人對政府花錢的監督問責。既然要公開,就要讓民眾真正知情,並且感到滿意,足以按圖索驥地對政府財政預算及其執行情況實施監督。公開的標準,是讓民眾完全知情,實際上就是民眾與政府共用相關資訊,這是現代民主政治的必然結果。

  光公佈幾個“三公”開支的數字,有公開之名,無公開之實。民眾想要的“公開”,是現代政治生活中的公開,本質就是讓民眾與政府共用可以共用的資訊,“三公”消費顯然是一種可以社會共用的資訊,不是什麼“國家秘密”。徹底公開,足以讓人民群眾開展公論,這是公開的本義。當然,拒絕公開詳細的“三公”消費資訊,老百姓也拿他們沒轍。但這在道義上立不住,也是逆潮流而動。

  審計署的公開,以一種標準的姿勢完成了公開“三公”支出的第一階段任務,從而給其他部委的相關工作樹立了標桿。民眾並不一概排斥“三公”開支,合理的“三公”開支沒人苛求,而擠掉不合理的開支乃歷史大勢所趨,任何有良知的人不會螳螂擋臂。不要説不知道如何公開,有關部門如果真不會的話,不妨跟在審計署後面學。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