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6月底財政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公開匯總的2010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決算之後,昨天,財政部首次公佈匯總的2011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預算,後者較前者壓縮4200萬元。教育部和中國科學院也在當天公佈了“三公經費”情況。至此公開“三公經費”情況的中央單位達到5家。(7月9日《京華時報》)
國務院曾三令五申要求中央部門壓縮預算,並明令各中央部門務必於今年6月將本級三公經費支出情況向社會公開,可是眼見時間都滑向7月中旬了,近百家中央部門中,公佈“三公經費”的也僅有科技部、中國工程院、國家文物局、教育部和新華社5家單位。
公佈三公賬本,就像擠牙膏一樣,在國務院的不斷敦促下,在公眾的不斷催質疑下,在輿論的強大壓力下,中央各部門的三公賬本才一點點擠出來。但是,就目前公佈的賬本來説沒,還是有太多地方不能讓公眾滿意。
首先,賬本過於粗放。那一組組動輒上百萬、千萬,甚至精確到小數點後幾位的數字是如何算出來的。錢到底花到哪去了,為什麼需要花這筆錢,每一項花費是否合理?有專業的會計師、審計師的簽字審核嗎……這些在賬本上都需要有具體體現。可眼下,這些關鍵的明細賬本上都沒有,怎能讓公眾相信,這是經過嚴格的審批、計算得出的科學結果,而不是一筆“糊塗賬”呢?
其次,數字缺乏比較性。從幾個賬本公佈的情況來看,既缺乏部門之間的橫向比較,也缺乏與過去未來的縱向比較。各部門人數不同、涉及領域不同、自然花費也不同。有的部門人少花銷大、而有的部門卻是人多花銷少——這些內容,單純在賬本上都是無從體現的。
壓縮的趨勢是存在的,但是幅度的大小卻需要參照係來進行比較分析。沒有一個合格的賬本作參照,單純説多了或者少了,既對公眾的知情權是一種侵犯,也不利於機關日後開展工作——公車當然需要壓縮,但有些必要的出國交流學習的費用不僅不需要壓縮可能還需要增加,這都需要公開方能取得公眾的諒解。
就目前的狀況來看,這樣一本本數字龐大、沒有明細的賬本,離公眾的要求還相距甚遠。公開曬的賬本中,只能看到數字,而看不到隱藏在數字之後的原因與合理性。這本賬本,不同於會計給公司統計的賬本,除去列出資金來源、花費,還要把人數、原因、流向、甚至效果一一標明……説到底,這是納稅人的錢,納稅人具有知情權。最理想的狀態是,納稅人在網上應該一登陸就能看到各部門的花費明細,可以對不合理花費提出質疑。
其實,通過以上的分析也不難理解讓中央各部門拿出“三公賬本”曬曬為何如此之難了?一組組龐大的三公消費數字,就已經夠讓各部門感到赧然了,更何況還要求他們詳細列出花銷明細、赤裸裸暴露在公眾面前,接受媒體、網友的提出批評、質疑了?
公開是實現公平、公正的有效渠道。其實,越是隱而不開,越會助長公眾的想像空間。但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最容易滋生罪惡。“三公賬本”不僅要“曬”,更要把花費列得清清楚楚、詳詳細細,接受輿論與公眾監督的暴曬。(台灣網網友:陳小二)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